加拿大|从治理沙尘暴到加拿大开农场,这名博士种出了当地最爱吃的蔬菜( 二 )


在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工作经历让老吴对蔬菜品种非常熟悉 , 所以在加拿大种菜少走了很多弯路 。 那时候 , 老吴从事蔬菜品种资源研究 , 他的工作就是把世界各地不同的蔬菜种子引进中国 , 每个品种种一遍 , 进行品种质量的评价 , 好的就留下来 , 写成报告推广 。
来到加拿大后 , 为了吃到好吃的的蔬菜 , 他每年都在尝试很多品种的试种 , 匹配这里的气候条件 。 后来他才发现 , 自己在国内远程买下的这块地其实并不适合种菜 , 因为土层只有30厘米 , 地下面就是岩石层——暴雨集中的时候 , 没有土去吸水 , 菜就会被淹死 , 而如果一直不下雨一直干着 , 就没有土蓄水 , 菜就容易干死 。
在老吴看来 , 这些都不算什么问题 , “挑一块好的地种就行” 。 农场土地足够大 , 现在只种了十分之一 , 每年40多个品种 , 6英亩就足够了 。
老吴农场的南瓜
女承父业 , 不爱商场爱农场
在加拿大 , 农场主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 , 年轻人普遍对农活不感兴趣 , 农场的继承者一直是个无解的问题 。
但老吴农场似乎是个例外 。
在全面负责老吴农场的市场和销售工作以前 , 吴桐是一名商业分析师 。 她不喜欢晒太阳 , 也自认没什么体力 , 更不喜欢在别人眼中自己是个农民 , 直到大学商科毕业去企业工作了以后 , 她的想法变了 。 “每天朝九晚五坐在电脑前 , 感觉是白领 , 仿佛也很好 , 但干了几个月我就很不喜欢 。 “吴桐说 , 自己和父亲一样 , 骨子里其实并不喜欢热闹 , 也不喜受束缚 。
“现在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 我可以尝试各种新方法 , 主动创造一些东西 。 ”现在 , 她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2点 , 除了运营农场的大小事宜 , 还要做数据分析 , 给各种菜品算经济账 。
老吴生日 , 吴桐烤了蛋糕
在农场经营上 , 两代人之间会时不时发生理念的碰撞 。
关于选品 , 老吴有一些“执念” 。 到今年 , 他已经连续第六年尝试在露地种心里美萝卜 , 再次失败——遇到强降雨 , 心里美萝卜90%以上都会爆裂 。
“报废率特别高 , 我老跟他说别种了行不行 , 这里的气候就是不适合 , 炸开就没法卖了 。 ”谈及这事 , 吴桐略显激动 。 “为了要把心里美萝卜卖出去 , 还要写上有裂口 , 有人不仔细看 , 回去就拍特写发到网上声讨 , 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但老吴认为 , 心里美就是大家的一种念想 。 “这是中国产的品种 , 切开是红的 。 它很难种 , 但如果我种不出来 , 别人就更种不出来 。 如果大家都种简单的 , 就没优势了 。 ”
吴桐和父亲也曾因为打不打农药而产生分歧 。 吴桐觉得 , 不打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 蔬菜的颜值就要被牺牲 , 每批菜收上来都会有很多损耗 。 “菜难看卖不好 , 顾客还投诉 , 为啥要吃力不讨好?”吴桐问 。
“投诉就只能请她去超市啦 。 ” 老吴说 , 顾客要是嫌难看就不要再保留 , 有的人对农场不熟悉 , 这不是他要的客户 。
而且 , 比起纯经济的效益计算 , 老吴更在意口碑的影响力 。 “不用农药的安全健康蔬菜 , 这是我给大家的承诺 。 ”
因为地足够大 , 他也不需要菜长得好看 , 长得快 。 “中国农民以土地为生 , 种得难看点就卖不出去 , 所以会用各种方式保护菜 , 但我无所谓 。 ”老吴说道 。
最后 , 吴桐基本还是会遵循父亲的想法 , 因为毕竟自己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
老吴觉得 , 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 。 自己种菜原本只是休闲爱好 , 但自从女儿来负责销售后 , 他的目标还变得大了一点 。 “按照我原来的收入目标 , 现在其实已经太多了 。 原来多轻松 , 闭上一只眼睛就完成了 , 现在不行 。 ”他笑着说 。
老吴农场收获季 。
要做能把控销售权的精品农场
目前 , 老吴农场主要通过十多个微信群卖菜 , 已经达到了供给的上限 , 无意主动拓宽更多销售渠道 , 比如超市 。
“我并不主张扩大生产或者客户群 , 反而要把客户精简到可以互相信任和理解的状态 , 增加有效客户的复购率 , 把现有的服务得更好 。 ”他说 ,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在开发新的品种 。
老吴认为 , 如果不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 , 就永远在生产效益的最底层 , 不是被餐馆 , 就是被加工厂、采购商、超市等“剥削” 。
实际上 , 加拿大整体温度偏低 , 并不适合种菜 。 大部分能够在超市购买到的蔬菜 , 来自美国或者墨西哥等其他国家 , 但老吴却要在这里种出超市里买不到的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