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Mrwu|虚火上扰,“上热下寒”体质该怎么调?,中医讲秋燥耗阴

秋燥耗阴 , 虚火上扰 , “上热下寒”体质该怎么调?
秋天来到 , 世间万物阳气收藏 , 寒气顿生 , 但秋燥邪气仍在 , 容易耗伤阴气 , 造成肾阴不足虚火上扰 , 两种因素影响之下 , 很多人最终形成上热下寒之体质 。
1
秋季阴阳失和
容易形成上热下寒体质?
每逢秋季 , 总有不少人抱怨自己一方面皮肤干燥、毛孔粗大、痤疮、口臭、口干渴、牙痛出血 , 咽喉干痛、耳鸣、心烦失眠 , 另一方面却又有少腹冷痛、痛经、尿频、小便清长、大便溏烂、白带清稀、畏寒怕冷等截然相反的表现 , 此正是所谓亚临床类型上热下寒型体质 。
而秋季所出现之上热下寒表现 , 上热多为虚热 , 下寒则可虚实夹杂 , 归根到底 , 是下元虚弱、上实下虚的生命状态 , 是阴阳不相和合、寒热脱节严重偏颇的病理体质 , 而此类型体质形成的基础无外乎两大原因:
1、秋季人体阳气升发有余 , 收敛潜藏不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 , 四时之法成” , 遵循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 , 如此才能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
秋季昼夜温差悬殊 , 正是人体阳气收敛潜藏体内的时候 。 但秋季也是燥邪主令之时 , 倘若起居不慎 , 必定容易受燥邪所伤 。 燥为阳邪 , 伤人最易损伤津液 , 出现各种干燥症状 , 如口鼻干燥 , 咽干口渴 , 皮肤干涩 , 甚则皲裂 , 毛发不荣 , 小便短少 , 大便干结等 。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 津液损伤 , 则阴分不足 , 水浅不养龙 , 真水亏虚 , 阳无以附 , 龙火离位上越 , 上冲于头面 , 故见口鼻干燥 , 咽干口渴等头面部热症 。 长久以往 , 阳气升发有余而潜藏不足 , 违背人体正常生理循环 , 必定损耗阳气 , 导致阴阳失和 , 寒热脱节之上热下寒 。
健康科普Mrwu|虚火上扰,“上热下寒”体质该怎么调?,中医讲秋燥耗阴
文章图片
图源:摄图网
2、秋冬寒气侵袭 , 脾肾阳气虚衰
步入深秋之际 , 万物肃杀 , 寒气渐浓 , 寒邪发病 , 具有收引、凝滞、趋下的特点 , 寒的趋下作用表现在 , 寒邪往往容易停留在人体的下半身 , 其中对肾阳的损害尤为突出 。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寒收引 , 皆属于肾” , 寒邪引起肾阳不足 , 必定引起痛经、关节疼痛痹病、四肢发凉厥病 , 小便清长、夜尿较多等下寒症状 。
而人体诸脏腑阳气之生成 , 必定仰仗脾脏后天运化之精 , 寒邪伤人 , 亦易伤脾 , 正如《理虚元鉴》曰:“凡阳虚为本者 , 其治之有统 , 统于脾也” 。 脾阳不振 , 则见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诸症 。
2
从中医角度辨证体质论治
改善“上热下寒”体质的4个办法
如上所述 , 上热下寒是外界因素及人体自身原因影响下形成的阴阳不相和合、寒热脱节严重偏颇的病理体质 , 严格意义来说 , 属于阳虚体质的一种特殊表现 , 而针对其治疗 , 中医大致分以下两种情况辩证论治:
1、肾阳浮越 , 则需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肾为先天之本 , 内藏真阴真阳 , 水足则火藏于下 , 则阴平阳秘 。 若水亏不足以制火或水寒迫阳外越 , 相火上奔 , 上冲于头面 , 则见上有虚热之火 , 治宜将离源之火 , 使之向下归于本源 , 达阴平阳秘的状态 。 具体治法则需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
而引火归元治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量的滋肾壮水药;二是少量的引火归元药 。
引火归元常以滋肾阴之品如生地黄、淮山药、黄精、熟地黄、山茱萸、龟板、天冬、知母等 , 同时加入少量的肉桂、附子、巴戟天、干姜等 , 或者牛膝引火下行 , 使阴阳互生 , 阳得阴则可潜伏于下 , 阴得阳则泉源不竭 。
2、脾阳不振 , 治当以健脾温阳为焦点
中焦脾胃既是气血生化之源 , 也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 更是诸火之源泉 , 故阳虚体质调治之本在脾胃 , 寒邪伤脾 , 脾虚无以运化 , 更耗损阳气 , 治当以健脾温阳 , 通常可用五苓散或理中汤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