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经验分享」真实世界之ALK重排诊疗( 三 )

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论著30余篇 , 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 , 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7分;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 荣立三等功一次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 , NSCLC的治疗方案已由化疗为主进入到个体化分子靶向精准治疗的时代 。 作为一种常见的驱动基因 , ALK重排多见于年轻、非吸烟或轻度吸烟的肺腺癌患者[1],[2] , 占所有NSCLC的3%-7%左右[3] 。 通过一系列临床试验证实 , ALK靶向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化疗 , 甚至优于EGFR、ROS1等靶点的靶向治疗 , 第二代ALK抑制剂阿来替尼药物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34.8个月[4] 。

“ALK临床靶向治疗的成功离不开精准的诊断 , 在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疗效以及降低医疗成本方面 , 伴随诊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病理科主任邰艳红教授指出 , “目前 , 临床上使用的FISH、IHC、PCR和NGS四种方法检测ALK重排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但仍有一些患者在采用不同的方法检测时会出现ALK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 给临床带来困扰 。 随着部分ALK抑制剂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 为实现患者临床获益最大化 , 选择一种可及性更好、准确性更高、药物经济学更具优势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