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HFA/HFSA/JHFS联合声明: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应用适应证详解
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利用心肌活检钳经外周血管夹取心内膜心肌组织的技术 , 迄今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50年 , 并且相关技术不断更新 。 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心肌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心肌炎、心肌病的重要手段1 。
EMB作为一种侵入性手术 , 最常用于监测心脏移植(HTx)排斥反应 。 此外 , EMB在多种心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 包括心肌炎、心肌病、药物相关的心脏毒性、淀粉样变性、其他浸润性心脏疾病以及心脏肿瘤 。 多国指南均在心血管管理中强调EMB的应用 。
2021年5月 , 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协会、美国心力衰竭协会和日本心力衰竭协会(ESC-HFA/HFSA/JHFS)联合发布了最新EMB相关专家共识 , 旨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 EMB 观点 , 重点关注以下主要问题:
(1)EMB 实用方法概述;(2) EMB 适应证的更新;(3)HTx 排斥监测计划的修订;(4)多模态成像对EMB的影响;(5)全球范围内EMB的临床实践状态2 。
本文插图
图1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SC, 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 and Japanese Heart Failure Society Position statement on endomyocardial biopsy
EMB究竟是一种诊断手段还是研究工具?
1958年美国Rush-Presbyterian-St. Luke′s医学中心Weinberg等采用局麻、小切口开胸手术行心包和心肌活检 , 以明确心肌炎或心包炎的诊断 。 1960年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Sutton DC和Sutton GC报道经胸穿刺心肌活检 , 不仅创伤大 , 并发症发生率也高 。 1962年日本东京女子医学院附属医院Sakakibara和Konno采用心导管式活检钳对450余例患者进行了心内膜心肌活检 , 未见并发症1 。
早在1978年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Ferrans和Roberts就以“心内膜心肌活检:究竟是一种诊断手段还是研究工具?”为题 , 在Am J Cardiol发表述评认为心内膜心肌活检对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有限 , 主要原因是当时心肌炎病理诊断采用的是Dallas标准 , 即HE染色发现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坏死 。 且当时心内膜心肌活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因而临床使用受限 。
EMB技术真正出现“转机”在于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Caves等研发出可反复使用的Stanford Caves-Shultz活检钳 。 目前临床应用的可弯曲一次性活检钳就是在Stanford Caves-Schultz活检钳基础上改进而来 , 钳瓣更小 ,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本文插图
图2 EMB发展的历史里程碑事件
EMB的使用规范
这一篇联合声明对EMB的使用规范进行了说明 。 声明中提及:
(1)颈内静脉是HTx患者右心室(RV)进行EMB最常见的通路部位 , 而右股静脉最常用于非HTx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