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依恋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与成长?|Brian Feldman( 二 )
在我与中国的被分析者交谈时 , 我知道 , 他们的父母都忙于工作 , 因此主要的依恋对象往往是奶奶 , 他们谈起奶奶时 , 经常充满了温柔和爱 。
我想讨论的另一个方面是 , 婴儿在很小的时候 , 就被告知家人为他付出了什么 。 他需要记住家人和祖先的需要 , 还需要避免让家人遭受耻辱或失望 。 所以中国孩子的自我是比较语境化的 ,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 他们在家庭中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
这里 强调 的不 只 是 个体自我 , 更多是一个嵌 在拥有许多不同依恋对象的更大的、熟悉的框架中的自我 。
三、依恋模式如何影响着中国文化 背景下 对 自性化 的理解 ?
因此 , 基于这些观察 , 中国文化中的自性化可能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性化略有不同 。 我认为在中国 , 自性化的概念更复杂 , 因为它是双重的 , 它既包含婴儿与个体自我的关系 , 也包含婴儿与集体的关系 。
也许在中国文化中 , 自性化也意味着一个人如何处理与群体的关系;一个人能否保有一种自性化的意识 , 同时也能保持与家庭、祖先和生活中其他重要他人的深入连接 。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 , 我发现 , 尽管中国的孩子从婴儿成长为青少年以及成人的过程中 , 确实体验着个体自我 , 但他们更倾向于强调自我的隐私 , 他们需要保持一种隐私的意识 。 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与他人分享 , 尤其是更深层或更痛苦的一些事情 。
因此 , 我们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地对待围绕自我的任何价值判断 。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中国的自性化既包含了语境下的自我概念 , 也包含了一种更私人化的自我意识 。
当然 , 个体体验了一种自我的感觉 , 而且这属于自性化的过程 。 但我认为这个过程需要被更加内化 , 需要以一种非常敏感的方式 , 不能干扰我所说的中国的社会契约 。
这个契约就是 , 家庭为孩子提供了许多条件 , 反过来当父母变老的时候 , 孩子也需要以一种互惠的方式为家庭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 , 同时也不要给家庭带来耻辱或失望 。
这也就是我说的 , 将古典荣格的概念应用到中国文化背景之下时 , 我们必须非常小心谨慎 。 因为文化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 。 这是很重要的 。
- 脑梗和喝酒有关系吗?为啥现在患脑梗的人越来越多?
- 一文读懂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与抑郁的关系
- 心肌病和代谢之间有何关系?两则病例告诉你!丨OCC 2021
- 我的口臭怎么来的?与肠胃有关系吗?看完就知道啦
- 俗语:“吃饭大汗,一生白干”,说的是啥意思?与健康有关系吗
- 俗语说:“吃饭大汗,一生白干”,说的是啥道理?与健康有关系吗
- 中科院 | Environ. Microbiol.:青海高原黑河上游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孕期|孕晚期产检,有三个问题医生不说也别忘了问,关系到宝宝的出生
- 「汗疱疹」如何根治?它与湿疹的关系?与手足癣的区别?都解答在这里了!
- 面对「中国式血糖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