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药王孙思邈,寿岁过百,他是如何做到长寿的

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敦促;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切莫贪色欲;坐卧莫当风,濒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论命,修行在个人。——《孙真人长寿歌》
前面骆驼曾经聊过“药王”孙思邈,讨论了为何会被李世民称为“百代之师”,因为他除了悬壶济世医人无数,还无私地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写成书传承了下去,更重要的是他的医德高尚。这么一位好人,他自身也很长寿,历史上对他的年龄有很多说法,最低的是102岁,最高的最有165岁,无论哪种说法正确,都足以说明他是一个长寿之人,他为什么会那么长长寿呢?我们或许能从他的长寿歌中略窥一二。

唐朝药王孙思邈,寿岁过百,他是如何做到长寿的
文章插图

节食惜福
“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敦促”,这句话的意思是饮食宜清淡,晚饭不宜多吃。孙思邈本人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的医学理论,大都出自实践,比如他提出可以用含有外皮的糙米粥治疗脚气,以当时的条件,他不可能知道这是因为谷物外皮富含硫胺素(维生素B1),只可能是他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其它诸如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唐朝时就有了对抗夜盲的办法),用海藻治愈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

唐朝药王孙思邈,寿岁过百,他是如何做到长寿的
文章插图

所以他之所以把控制饮食放在了首句,也一定是他的经验之谈,其实古人一直把控制饮食,当作养生的重要手段。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皇帝这个高危人群中,也是算长寿之人,他曾把自己养生的要诀,写在了《庭训格言》中,其中就有“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一句,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处处向他学习,养生一道自然也在其中,据曾经参见过他的使臣记载,他八十多岁时,脸上还很少见皱纹,猛一看似乎只有六十多岁。

唐朝药王孙思邈,寿岁过百,他是如何做到长寿的
文章插图

“切莫贪色欲”、“再三防夜醉”,这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也有劝诫世人惜福养生的意思,贪色,酗酒等都是内心无法控制贪欲的外部表现。孔子的君子三戒中曾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欲望就像海水,越喝只会越渴。当人无法控制自己欲望的时候,最基本的养生之道“节食”,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安神静气
有一种药叫“安慰剂”,它本身对人体疾病并没有疗效(但然也不能有坏处),但是病人吃下后,会有益于疾病的治疗,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对于我们的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中医上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也是这个意思,过度的情绪表现,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安神静气,心态恬静会对我们的身体有正面的影响。

唐朝药王孙思邈,寿岁过百,他是如何做到长寿的
文章插图

孙思邈曾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治病,孙思邈在世时,卢照邻还能控制住病情,孙思邈一死,卢照邻随后也投河自尽,这样看来,孙思邈本人未尝不是卢照邻的一剂“安慰剂”。“第一戒神嗔”,这也是孙思邈在强调安神静气的重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绪对于一个人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养成习惯

唐朝药王孙思邈,寿岁过百,他是如何做到长寿的
文章插图

孙思邈写的这篇长寿秘籍,除了个别细节外,估计大部分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知易行难”,知道是一回事,去不去做是另外一回事,而能不能坚持做,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孙思邈不会是第一个懂养生、讲养生的人,但历史上长寿的人又有几人;康熙的养生秘诀,也不可能只告诉了乾隆,可清朝后续的皇帝,恐怕只有乾隆一人,把养生的方法,变成了日常习惯。所以养生的道理讲完后,孙思邈用了一句“修行在个人”最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