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正经证汇》:伤寒金匮实战经验(13)


右三法 , 汗出谵语证 。
发汗后 , 不可更行桂枝汤 , 汗出而喘 , 无大热者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 汗出而喘 , 无大热者 , 同方 。 阳明病 , 脉迟 , 虽汗出不恶寒者 , 其身必重 , 短气 , 腹满而喘 , 有潮热者 , 此外欲解 , 可攻里也 , 汗多 , 微发热 , 恶寒 , 若腹大满不通者 , 小承气汤 。 阳明病 , 脉浮而紧 , 咽燥口苦 , 腹满而喘 , 发热汗出 , 不恶寒 , 反恶热 , 身重 , 心中懊侬 , 舌上胎者 , 栀子豉汤 。
右四法 , 汗出喘证 。
吐利汗出 , 发热恶寒 , 四肢拘急 , 手足厥冷者 , 四逆汤 。 既吐且利小便 , 复而大汗出 , 下利清谷 , 内寒外热 , 脉微欲绝者 , 同方 。 下利清谷 , 里寒外热 , 汗出而厥者 , 通脉四逆汤 。 吐已下断 , 汗出而厥 , 四肢拘急不解 , 脉微欲绝者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右四法 , 汗出、吐利、厥冷证 。
风水 , 恶风 , 一身悉肿 , 脉浮 , 不渴 , 续自汗出 , 无大热 , 越婢汤主之;恶风者 , 加附子 。 肠痈者 , 小腹肿 , 按之即痛如淋 , 小便自调 , 时时发热 , 自汗出 , 复恶寒也 , 大黄牡丹汤 。 伤寒脉浮 , 自汗出 , 小便数 , 心烦 , 微恶寒 , 脚挛急 , 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 , 此误也 。 得之便厥 , 咽中干 , 烦躁吐逆者 ,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 三阳合病 , 腹满身重 , 难以转侧 , 口不仁而面垢 , 谵语 , 遗尿 , 若自汗出者 , 白虎汤 。 寒疝 , 绕脐苦痛 , 发则自汗出 , 手足厥冷 , 其脉沉弦者 , 大乌头煎 。 阳明病 , 自汗出 , 若发汗 , 小便自利者 , 此为津液内竭 , 虽硬不可攻之 , 当须自欲大便 , 蜜煎导、大猪胆汁方 。
右六法 , 自汗出证 。
黄汗之病 , 身体肿 , 发热 , 汗出而渴 , 状如风水 , 汗沾衣 , 色正黄如蘖汁 , 脉自沉 , 黄芪桂枝苦酒汤 。 黄汗之病云云 , 从腰以上必汗出 , 下无汗 , 腰髋弛痛 , 如有物在皮中状 , 桂枝加黄芪汤 。 黄疸 , 腹满 , 小便不利而赤 , 自汗出 , 此为表和里实 , 大黄硝石汤 。 阳明病 , 发热汗出 , 此为热越 , 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 身无汗 , 剂颈而还 , 小便不利 , 渴引水浆者 , 此瘀热在里 , 身必发黄 , 茵陈蒿汤 。
右四法 , 黄汗证 。
伤寒五六日 , 已发汗 , 而复下之 , 胸胁满微结 , 小便不利 , 渴而不呕 , 但头汗出 , 往来寒热 , 心烦者 , 柴胡桂姜汤 。 太阳病 , 脉浮而动数云云 , 头痛发热 , 微盗汗出 , 而反恶寒云云 , 心下因硬 , 则为结胸 , 大陷胸汤 。 伤寒十余日 , 热结在里 , 复往来寒热者 , 与大柴胡汤 。 但结胸 , 无大热者 , 此为水结在胸胁 , 但头微汗出者 , 同方 。 产妇郁冒 , 其脉微弱 , 不能食 , 大便反坚 , 但头汗出 , 小柴胡汤 。 风水 , 脉浮 , 为在表 , 其人或头汗出 , 表无他病 , 病者但下重 , 从腰以上为和 , 腰以下当肿及阴 , 难以屈伸 , 防己黄芪汤 。 阳明病下之 , 其外有热 , 手足温 , 不结胸 , 心中懊侬 , 饥不能食 , 但头汗出者 , 栀子豉汤 。
右六法 , 头汗出证
身疼痛门(附:骨节痛)
少阴病 , 身体、手足寒 , 骨节痛 , 脉沉者 , 附子汤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 , 乌头汤 。 脚气疼痛 , 不可屈伸 , 同方 。 寒疝 , 腹中绞痛 , 拘急不得转侧 , 发作有时 , 使人阴缩 , 手足厥逆 , 同方 。 寒疝 , 腹中痛 , 逆冷 , 手足不仁 , 若身疼痛 , 灸剌诸药不能治 , 乌头桂枝汤 。 少阴病 , 二三日不已 , 至四五日 , 腹痛 , 小便不利 , 四肢沉重、疼痛 , 自下利者 , 真武汤 。 发汗后 , 身疼痛 , 脉沉迟者 , 桂枝加芍药人参生姜汤 。 霍乱 , 头痛发热 , 身疼痛 , 热多欲饮水者 ,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 , 理中丸 。 病者一身尽疼 , 发热 , 日晡所剧者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病发热头痛 , 脉反沉 , 若不差 , 身体疼痛 , 四逆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