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蠢学生,学到皮毛当做宝;真高手,传承断绝无人接

中医:蠢学生,学到皮毛当做宝;真高手,传承断绝无人接文章插图
导言: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 , 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 , 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
今天 , 绝大多数人干得都是孙思邈老先生遇到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勾当 , 将先辈、老师的经验、技法藏着掖着 , 绝不示人 , 被人知道了 , 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便保不住了 。
这种陋习 , 早在两千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论·序》痛骂:
“观今之医 , 不念思求经旨 , 以演其所知 , 各承家技 , 终始顺旧 , 省疾问病 , 务在口给;相对斯须 , 便处汤药 , 按寸不及尺 , 握手不及足 , 人迎趺阳 , 三部不参;动数发息 , 不满五十 , 短期未知决诊 , 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 , 尽不见察 , 所谓窥管而已 。 夫欲视死别生 , 实为难矣 。 ”
仲景先师批评的医生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 , 仲景先师指出的问题在当今中医界蔚然成风 。 今天 , 我们来说一说 , 其中的深层次的问题 。
1、世家:高水平中医的长久、持续传承发展似乎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成功范例
“各承家技 , 终始顺旧” , 意思就是单纯依靠祖宗传下的技术混饭吃 , 固步自封 , 抱残守缺 , 不求进步 。
中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学 , 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 , 自然便会有许多的医学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 而“中医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 。
历史上有些大高手确实有世家背景 , 如钱乙曾跟随姑父学医 , 叶天士祖父、父亲皆为名医 。
但纵观历史 , 可以看到 , 更多的大高手并不是世家出身 , 而是本家族的“医一代” 。
▲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 , 将近八十岁才去世 , 一个绝世大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 , 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 。
细细算来 , 从遇长桑君的扁鹊 , 到保密工作做到家、不传儿子的公乘阳庆传医于仓公淳于意 , 到受学于同郡张伯祖的张仲景 , 到金元四大家 , 到大多数确实有高水平的明清医家 , 几乎都是拜师没有至亲关系的名医 , 甚或自学成才 , 而成为了本家族“第一代高手” 。
非世家传承的成才率似乎比世家传承要高许多 。 而世家难出大家 , 似乎是中医一直以来的一种尴尬情形 。
但无论是非世家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 , 总有一个魔咒伴随着他们 , 即大高手们的水平超过了祖辈、师父 , 却很难在儿孙、徒弟中被继续超越 , 甚至维持既有水平的传承与发展都做不到 。
历史上最成功的非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可能要算刘完素——朱丹溪这一支了 。 刘完素一传荆山浮屠 , 荆山浮屠再传罗知悌 , 罗知悌三传朱丹溪 ,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再然后 , 朱丹溪还有个徒弟戴元礼水平能排得上号 , 再然后 , 就基本没有然后了 。
而最成功的世家传承发展实例 , 当属清朝末年的孟河医派 , 有费、马、巢、丁四大家族 , 多有名医辈出 , 然而仍是昙花一现 , 三代以后 , 逐渐没落 。
更多的情况是 , 高手的水平在徒子徒孙中连三代都维持不了 ,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世家传承的最杰出人物叶天士了 。
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 , 将近八十岁才去世 , 一个绝世大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 , 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 。
在叶天士“吾死 , 子孙慎勿轻言医”那略带激将的提策之后 , 儿、孙虽亦医术精湛 , 却终究还是走了下坡路 , 叶氏一族终至湮没无闻 。
我们似乎只能把这归结于叶天士天纵英才 , 创造了医学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 , 后人比肩无望 , 心灰意冷 , 只能抱球往下滚了 。
不论是白手起家的高手 , 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 , 均逃不出自身的高水平医术无法持续传承、更奢谈发展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