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帕米尔高原上的化学证据揭示大麻吸食行为的起源

作为“五谷”之一 , 大麻具有多元化的用途 , 不仅能够用于食用、榨油、制作绳索、衣物和造纸等;在中原之外 , 还有一部分大麻品种的叶片、花和苞片中四氢大麻酚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 , 具有致幻、麻醉等强大的精神作用 , 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以及医疗等活动中 。 目前已有大量工作从孢粉、果实、纤维、印痕以及历史文献等方面研究大麻植物的早期利用 , 但难以准确揭示其在精神领域的使用情况 。 近期 ,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的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联合发表文章 , 提供了帕米尔先民焚烧并吸食大麻的直接证据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技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任萌为论文第一作者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杨益民为论文通讯作者 。

2013和2014年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塔什库尔干地区发掘了一处距今约2500年的独特墓群——吉尔赞喀勒墓地(即曲曼墓地) , 该遗址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与仪式性建构 , 地表保留有大面积错落有致的黑白石条遗迹 , 以及圆形封土堆 , 封土堆下有一圈或两圈的石圈(图1和图2);出土遗物中以木质火坛最为引人注目 , 这些火坛内部有强烈灼烧的痕迹 , 且放置有数量不等的卵石 , 卵石表面也有烧灼痕迹 , 火坛外部则无过火痕迹(图3) 。 为探究这些火坛内的焚烧物 , 国科大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的残留物分析团队对该遗址出土的火坛残块及其内部烧石进行了有机物提取 , 并开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 在绝大多数样品中检测到大麻的生物标记物 , 证明这些火坛内普遍焚烧过致幻植物——大麻 。 这些样品中检测到的大麻素以大麻酚(CBN) , 即四氢大麻酚(THC)的降解产物为主 , 暗示原始植株是精神活性成分含量较高的大麻品种 , 应该是因具有较强的致幻效力而被用于该仪式活动之中 , 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 该研究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燃烧大麻并用于精神领域的直接证据 , 杨益民称 , “这项研究充分表明有机残留物分析在考古研究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 有助于了解早期人类的文化习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