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俞秀松 , 浙江诸暨人 , 参与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 。 出席过共产国际“三大” , 曾在苏联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学习 , 后到苏联远东地区工作 , 担任《工人之路》副主编 。 1939年2月21日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遇害 , 时年40岁 。
此前报道
俞秀松:不想做学问家 , 愿做“举世唾骂”的革命家
俞敏向青少年宣讲党史故事 。
作为中共早期组织成员俞秀松的继子 , 最近20多年 , 俞敏一次次前往俄罗斯寻找俞秀松及那一代共产党员的档案史料 。 十余次赴海外收集的第一手档案 , 成为俞敏向青少年讲授党史、传递革命精神的素材 。
1938年6月 , 俞秀松被苏联士兵押上飞机 , 自此杳无音信 。
1996年7月 , 俞敏受母亲安志洁嘱托 , 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 , 寻找俞秀松 。 在中国大使馆帮助下 , 他瞻仰了俞秀松曾就读的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等旧址 , 找到了埋葬俞秀松的顿河坟地 。 同年8月 , 俄罗斯检察机构为1939年被错杀的俞秀松出具平反证书 。 压在安志洁母子心中的大石头 , 终于落了地 。
1998年10月 , 在俞秀松百年诞辰到来之际 , 俞敏再次远赴俄罗斯 。 此行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团 , 4人查档小组在莫斯科工作了将近20天 。 在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 , 俞敏翻开了卷宗号为3001的俞秀松档案 。 在中山大学的学习鉴定评语里 , 记载着这样一个俞秀松:坚定、守纪、执行党的政策路线 。 在列宁学院的工作评语里则写着:对待农民和工人朴实大方 。 有那么几个瞬间 , 望着窗外俄罗斯的茫茫大雪 , 俞敏的脑中“雪地飞鸿”:“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啊 。 ”
20多年里 , 俞敏多次前往俄罗斯及远东地区 , 走访档案馆、博物馆 , 发现珍贵党史资料《工人之路》 。 “1996年我第一次去俄罗斯时 , 就在一个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了这份报纸 。 ”《工人之路》是由苏联党政机构主办的一份中文杂志 , 创刊于1922年3月 , 先后经历了中共二大至六大等重要会议 , 俞秀松曾担任《工人之路》副主编 。 在它存续的16年里 , 从半月刊发展为周刊及至双日刊四版大报 , 最高印数达6800份 。
《工人之路》的编辑、记者大多是当时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或留学的苏共和中共党员 , 刊登的许多文章都未曾在国内刊发 , 包括李大钊的遗著诗歌《进攻》、邓中夏的《呜呼 , 彭湃同志之死》、俞秀松的《工农通讯员和下级刊物目前几个战斗任务》、北京大学师生创作的《北大之救国歌》 , 以及萧三的诗歌《八百勇士赞》等 。 学界评价 , 《工人之路》是迄今发现的办报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由中国共产党人参与主编并在海外发行的中文报刊 。
俞敏从2011年开始从事青少年党史、团史教育工作 , 现在担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 去各个学校、单位、社区进行党史宣讲 , 成为他的日常 。
俞敏 。
“100年前 , 俞秀松不只是单独的一个人 , 而是代表着觉醒的那一批志士 。 ”俞敏越来越坚信:“有信仰 , 才不会背叛 , 才会将革命和事业坚持到底 。 ”
(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烈士陵园|俞秀松继子海外“寻父”发现《工人之路》】【编辑:贺方程】
- 油饼|饺子皮别只会包饺子,试试这种做法,层层松软,出锅后比饺子还香
- 鸡汤丸子面|松茸鸡汤丸子面
- 搜神记|钱钟书奉为神作,蒲松龄没它写不出聊斋
- 李青松:生态文学的立场|名家说 | 新时代
- 小海|香葱肉松磅蛋糕
- 肉松|肉松芝士藜麦饭团
- 聊斋俚曲|蒲松龄的后人住这里,为推广《聊斋俚曲》费尽心力,但却后继乏人
- 云松村|一步一景,村庄变得更美
- 郑松|深度“点铁成金”与木心的“后制品”写作——学者许志强访谈
- 桂花鱼|糖醋松子桂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