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精加工后 去掉的部分去哪儿了?( 四 )

 

粮食精加工后 去掉的部分去哪儿了?。精加工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生产力低下、粮食匮乏的年代 , 精加工的粮食只是少数人食用的奢侈品 , “过去有俗语说 , ‘掌柜的也不能天天吃白面’ , 可见白面的珍贵 。 ”刘锐说 , “以小麦为例 , 受区域环境、小麦特性、灌溉、农业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 之前产量低、稳定性差 , 很少人能吃得起白面 。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 , 受科学种植的推广、品种的改良、土地政策改革的影响 , 小麦产量逐渐提高 , 粮食开始变得充足 , 精加工才逐渐普及开来 , 白面食品逐渐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 ”

 

在我国 , 根据加工精度的不同 , 面粉和大米也被分为不同的等级 , 刘锐介绍 , “一般来说 , 所谓前路粉、后路粉、20粉、30粉等 , 都是联产工艺中使用的概念 。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 , 接触更多的还是国家标准 。 据现行有效标准《GB/T 1355-1986 小麦粉》 , 按照加工精度 , 面粉被分为特制一等、特制二等、标准粉、普通粉 。 主要是粗细度、面筋质含量不同 。 大米的区分比较简单 , 根据现行有效标准《GB/T 1354-2018 大米》 , 大米主要分为精碾和适碾两种” 。

 

《GB/T 1354-2018 大米》对大米的精碾和适碾也做出了详细规定 , “精碾指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 , 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 。 适碾指背沟有皮 , 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1/5的占75%-85% , 其中粳米、优质粳米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7.0% 。 ”

 

粮食加工的损耗到底有多大?

 

在实际生产中 , 加工精度更高的产品比比皆是 , 出粉率只有20%-30%的麦芯粉 , 多次抛光碾磨的精制大米等 , 在市场上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 。 这样的加工精度 , 是否是过度加工 , 又是否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孟昭杰表示 , “从企业利润的角度看 , 确实存在浪费 , 在多次加工中去除的部分 , 虽然并没有扔掉 , 但也同样卖掉了 , 不过价格很低 , 这会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 。 ”

 


粮食精加工后 去掉的部分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