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家族内斗、三次变革、亏损关店……“中国鞋王”达芙妮的陨落往事( 二 )


最后 , 陈贤民为了不把企业搞黄不得不褪去锋芒 。 1998年之后 , 陈贤民退出管理层 , 多数时间留在加拿大陪伴妻儿 , 让张文仪一手操办公司大小事宜 。
但张文仪并没料到 , 挤走了姐夫陈贤民后 , 自己在达芙妮一手遮天的日子会结束得那么快 。
由于只注重市场扩张 , 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设计的稳定性 , 加上快速扩张带来的很多潜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 一年后达芙妮发布年报时业绩严重下滑 。
另外 , 由于前期大批的借款在这个时候需要偿还 , 张文仪又走了一步“臭棋”——将库存产品打折出售 , 这对达芙妮的品牌伤害异常严重 。
最终让张文仪灰溜溜地从达芙妮总裁的位置上离开的 , 是一笔即将到期的1500万美元贷款 。 由于达芙妮当时实在没办法偿还这笔贷款 , 董事会不得不将远在加拿大的陈贤民请出山来处理危机 。
达芙妮的第一次“陈张之争”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
面对张文仪留下的烂摊子 , 陈贤民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引入了达芙妮第二代——妹夫陈明源的长子陈英杰出任总裁 , 希望年轻人的思想能改变达芙妮的沉闷现状;另一个就是对品牌和销售进行彻底的整顿 。
通过对品牌形象、档次定位的整改 , 利用关店、促销等手段力挽狂澜 , 双陈联手一年后达芙妮扭亏为盈 。
但之前为了偿还各种贷款 , 张文仪主政达芙妮期间 , 曾经“以假土地买卖拉抬股票、掏空旗下上市公司顺大裕的资产” 。 这件事被媒体曝光之后 , 张文怡被台湾省的法庭判刑 , 但他一直潜逃海外 。
直到2007年 , 张文仪在澳门被逮捕归案 , 意味着他的那个顺大裕案件对达芙妮的影响正式告一段落 。
而从2001年到2007年这7年间 , 陈家在达芙妮彻底压过了张家 , 陈贤民也彻底坐稳了董事会主席的位子 。
2、陈家掌权 , TPG入股 历经7年的“改朝换代”后 , 达芙妮的发展之路也不尽人意 。
自2006年起 , 在双陈联手整顿之下已有所起色的达芙妮 , 受到僵化教条的家族企业决策制度、产品结构老化以及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 公司营收增速放缓 。
2007年4月 , 达芙妮发布的2006年财报业绩逊于市场预期 , 公司股价在10个交易日的下降幅度达到40% 。 陈英杰认为公司的家族化管理方式无法被资本市场了解和认可 , 同时达芙妮的经营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运营效率也亟待提高 。
为此 , 陈英杰用达芙妮的发展需要第二次变革为由 , 说服了自己的姨夫陈贤民选择放手去过退休生活 , 而他决定以调整股权结构为突破口 , 引入强有力的第三方投资者 。
当时 , 陈英杰委托的投资顾问美林证券安排了多家私募投资机构与其见面 , 其中包括世界排名前列的KKR、Blackstone、TPG等等 。 经过多次沟通谈判 , TPG成为入股达芙妮的投资机构 , 2009年5月 , 双方达成协议 。

变革|家族内斗、三次变革、亏损关店……“中国鞋王”达芙妮的陨落往事
文章图片
图 / 摄图网 , 基于VRF协议
根据协议 , TPG认购了达芙妮为期5年的价值5.5亿的无担保可换股债券 , 还获得2014年到期的1亿份每份可转换为一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 。 若所有债券及认股权证获全面行使 , TPG将持有2.78亿普通股 , 相等于达芙妮经扩大后股本约14.5% 。
而TPG获得的权利 , 则是向公司的董事会指派一名执行董事 , 并且安排财务和供应链的总管人选 , 帮助达芙妮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
陈英杰对此非常满意 , 他认为TPG的很多理念与达芙妮异常合拍 。 当时在接受采访时 , 达芙妮负责资本运作的副总裁应宗杰曾表示 , “老板跟TPG亚洲负责人马雪征互动也很多 , 他觉得在理念上也蛮一致的 。 ”
引入TPG之后 , 达芙妮的财务和供应链管理确实上了一个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