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高校与央企搬出北京?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方向在哪里( 二 )


研究学研产转化体系问题 , 主要需要关注以下三点:其一是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整体对政治、文化侧重高于经济 , 高校与科研院所更偏重于理论研究 , 对市场转化不够重视 , 同产业方的创新需求产生了脱节 。 其二是京津冀区域发展中 , 产业结构仍不均衡 , 京津二地侧重于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 , 河北省则仍处于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型期 , 区域整体缺乏高端创新型产业 , 产业配套的不足使得科技成果难以在本区域实现由研到产的转化 。 其三是在区域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下 , 人才流动受到了限制 , 加之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 , 河北省就业与职业发展规划“洼地”的状况难以改变 , 与其创新产业发展的困境形成了恶性循环 , 而这也大大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人才吸引力 , 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 创新领域愈发活力不足 。
京津冀城市群合作与发展思路探索(一)构建合理空间布局 , 提升城市群支撑带动合力在京津冀几十年来经济、科技、技术联动的探索中 , 199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的设立 , 2005年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以及2017年雄安新区的设立 , 无疑是三个最重要的里程牌 , 逐步规划了京津冀区域的经贸、产业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相关空间布局 。 在此基础上 , 国家对京津冀城市群的构建规划日益明确 , 区域产业分工进入精细化阶段 。
其一是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省各地市作为老牌工业基地 , 其工业发展仍然是带动本省经济发展并为京津冀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续航力的重要保证 , 重视其基础产业优势 , 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保护环境的发展要求上 , 顺势增强曹妃甸工业区同廊坊开发区、香河开发区、沧州经济开发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东南部地区的产业联动 , 助力区域间高新技术的发展 , 由北至南形成区域间高新技术产业带 , 共同构建合理的产业布局 。
其二是继续发展河北雄安新区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反磁力中心”和集中承载区 。 雄安新区的发展 , 提倡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 塑造新时代城市风貌 , 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 发展高端高新产业 , 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 , 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 , 建设绿色智慧新城 , 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 。 雄安新区还先后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 是典型的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城市群“新增长极”建设模式 。 通过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 培育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 , 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开拓新的增长极 , 围绕其持续进行公共服务、生态服务、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多方面的空间布局优化 。
其三是加大力度进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 打造北京这个巨型城市同周围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带 , 重点支持石家庄、沧州、唐山、保定、邯郸等城市的发展 , 增强区域间的集聚效应 , 通过完善梯度带构建合理的城市群间的发展和疏解梯度 , 进一步加强京、津的区域带动能力 , 使中、小城市结合其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得以进一步发展 , 逐步实现北京这个巨型城市同周边建设的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及小型城市的良性互动 ,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
其四是加强乡村建设 ,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借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经验 , 鼓励城市反哺乡村 , 拓宽农村新型农业、特色产业以及互联网分享创业等新型经济发展思路 , 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 由农村新经济发展引导农村人口回归 , 吸引人才回乡进行新农村建设 , 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 弱化城乡差异 , 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 实现城乡间的合理衔接 。
(二)完善补偿机制 , 推动城市群共享发展其一是加强区域间各级各地政府间的联动 , 完善税收分成机制 , 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 。 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津、冀地区的疏散疏解 , 不仅是产业的转移 , 也是技术的转移 , 不仅是空间的转移 , 也是功能的转移 。 一方面 , 移出主体要在转移的过程中提高管理治理水平 , 使得转移不是让津、冀承接淘汰产能 , 而是在承接过程中同时完成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另一方面 , 津、冀作为承接方 , 也要通过政策利导营造有利于技术、成效、功能等转移的社会和市场环境 。
其二是大力发展河北省省内各地市间的公共交通建设 , 横纵多向建设连接贯通全省的铁路及高速公路体系 , 加强河北省内各产业区间的交通连通 , 实现产业联动 , 振兴河北省经济发展 。 京津冀城市群间合理产业布局的构建 , 离不开便利的基础交通建设 , 想要增强曹妃甸工业区同廊坊开发区、香河开发区、沧州经济开发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东南部地区的产业联动 , 建设贯通顺畅的交通运输网络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