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明灯——写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


永恒的明灯——写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
新华社上海7月5日电 题:永恒的明灯——写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
新华社采访人员季明、杨金志、吴振东、郭敬丹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 , 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以前 。
1848年2月 , 《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 。 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 , 成为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 。
1920年的中国风雨如晦 , 但也孕育勃勃生机 。 这年8月 , 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 。 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性著作就此在中国传播开来 。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 ,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 , 起到了重要的铸魂、引航作用 。
从1920到2020 , 百年历史并非都是宏大叙事 ,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也与《共产党宣言》紧密联接 。 他们中 , 有人舍生忘死保护宣言;有人不断创新讲述宣言的方式;还有人风华正茂 , 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开启为真理而奋斗的壮美人生……
永恒的明灯——写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
这是6月23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拍摄的1920年8月(左)和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颖 摄
战火中 , 一对父子守护“革命书刊”
上海市兴业路76号 ,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1920年8月和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 其中 , 9月再版本宣言的左上角盖有一枚长方形印章 , “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字迹仍可辨认 。 这背后 , 是早期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与守护 。
张人亚 , 字静泉 , 1898年生人 , 15岁成为上海老凤祥银楼的一名金银首饰制作工人 。 他曾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 ,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 。
因工作关系 , 张人亚有机会接触《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列主义著作、文件和刊物 , 这些文献成了他的精神指南 。
永恒的明灯——写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
6月23日 ,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的工作人员展示张人亚和他的亲属保护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颖 摄
1927年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 , 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 危急关头 , 张人亚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 。 这年年底 , 许久没回乡的他 , 匆匆推开宁波霞浦的家门 。
父亲张爵谦没想到 , 儿子带回的是妥善保管一批文件和书刊的秘密任务 。 东西放下后 , 张人亚悄悄返回上海 。
几番忖度 , 张爵谦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 , 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 , 并将文件秘藏进空棺 。 这个秘密 , 张爵谦此后20多年从未提起 。
新中国成立后 , 年事已高的张爵谦仍然等不到儿子的消息 , 便将衣冠冢内文件取出 , 嘱托三子张静茂将其上交党组织 。 这批由张家父子保护下来的珍贵文献 , 其中多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记载 , 张人亚于1932年病故 。 悼词写道:“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 , 刻苦耐劳的 , 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 , 与一切不正确思想做坚决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