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何处来——现代女性指称的源流考释( 五 )
这时的周作人开始摇摆 , 他再度提出以“伊”字定案:“我又想到古文中有一个‘伊’字 , 现在除了伊尹、孙洪伊等人名以外 , 用处很少 , 在方言里却尚有许多留遗的声音 。 我们何妨就将这‘伊’字定作第三身女性代名词 , 既不必叫印刷局新铸 , 声音与‘他’字又有分别 , 似乎一举两得 。 ”
2月14日 , 钱玄同再次致信周作人 , 表示:“1.我们一面主张限制汉字 , 一面又来添造新汉字 , 终觉得有些不对 。 2.从旧字里造出新字 , 这新字又要读旧字的古音 , 矫揉造作得太厉害了 。 3.非添铸字模不可 , 恐怕印刷局又要来打麻烦 。 要免去这三层 , 则用‘伊’字最好 。 ”最后约定:“我们行文 , 用定‘他’字代男性 , ‘伊’字代女性 , 等到渐渐成了习惯 , 也觉得彼此决不可通用了 。 所以我很赞成用‘伊’字的办法 。 ”
可以看出 , 钱玄同与周作人最后商议的是用“伊”代指女性 , 而并非是刘半农所主张的“她”字 。 由此来看 , 《新青年》同仁内部对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争议还是很激烈的 , 刘半农、周作人、胡适、鲁迅等人的主张都有差异 。
虽然周作人与钱玄同二人商定用“伊”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 但是“她”却被当时的部分新青年所接受 , 并应用到了实际的文学创作之中 。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康白情、王统照、俞平伯等人 。 康白情在《社会》一文中直接将“她”设定为主人公 , 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内心活跃但是因为社会礼俗的束缚而不能情感外露的妇人 。 王统照更是直接将“她”字作为自己文章的题目 , 1919年其在《曙光》杂志上发表了《她为什么死?》的文章 。 该文讲述了山东曲阜一个名叫慧如女子的婚姻悲剧 , 这一主题恰恰就是新文化运动所极力反对的包办婚姻 。 此外 , 1919年12月 , 俞平伯即将赴英留学时 , 在其所作《别她》一诗中还以“她”代指祖国 。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她”产生的时代背景 , 因此“她”字是寻求妇女解放与评判礼教的有力武器 , 其实就为“她”字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 。 新青年们对于“她”字的使用在文学上的价值不断地被凸显出来 。 而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 , 因为需要对译所以“她”字具有更大的优势 。 对于“她”字使用的增加激出了关于“她”字是否适用的争论 。
当时社会上也展开了关于“她”字的大辩论 。 我们这里介绍一位“她”字的坚决反对者 , 那个人就是寒冰 。 时尚网
1920年4月3日 , 《新人》杂志创刊号刊登了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一文 , 指名道姓地批评刘半农 , 将“她”字的创造描述成是画蛇添足 , 毫无必要 , 理由如下:首先 , 第一、第二人称的“我”“汝”等字 , 并没有阴阳性可分 , 因此 , 第三人称“他”也没必要加以区分;其次 , “她”和“他”字 , 只能在阅读时分别 , 而读音时并不能区别 , 所以该字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
1920年4月 , 关于“她”字的争论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 , 于是在《新人》杂志第1卷第2期上 , 主编王无为将发表在《学灯》《新人》等杂志报刊上关于“她”字的文章 , 汇总在一起 , 集中做了一期“‘她’字问题的辩论” , 供人们探讨 。
针对寒冰废弃“她”字的理由 , 孙祖基、邹政坚、梦沈、大同等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反驳或质疑 。 在这场争论中 , 寒冰可谓以一敌百 , 不管别人怎么反驳 , 始终坚持一个看法 , 那就是“她”字无论如何也不能使用 。
- 最前线|中年女性怎么穿才算高级?俞飞鸿来教你,身穿一袭黑裙优雅大方
- 第一财经|现代牧业半年净利增4成,预计下半年奶价继续走高
- 树铭控股集团|树铭控股总裁李磊的文章入选《现代商业》杂志社
- 环球网|北京疾控:北京近期334例确诊 其中男性187例 女性147例
- 每日穿衣搭配精选|30岁女人的知性穿搭:简约大气、尽显女性优雅气质!
- 现代快报|男子刚把银行卡插进取款机,一沓现金吐了出来
- 健康扛把子|女性绝经越晚越好?很多人想错了,若在“这个年纪”出现,刚刚好
- 小谦 你将如何处理?,苹果扩大有关于充电器替换的用户调研范围
- 小谦苹果扩大有关于充电器替换的用户调研范围,你将如何处理?
- 女生|时尚高跟美女:东方的完美女性,温文尔雅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