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在二十四史中 , 《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而著称 , 在史学界一直有着不错的评价 。 如梁启超先生认为:“《明史》在《二十四史》中 , 除马(《史记》)、班(《汉书》)、范(《后汉书》)、陈(《三国志》)四书外 , 最为精善 。 ”
学界普遍认为 , 《明史》“精善”的原因 , 包含并不局限于纂修时间长 , 纂修者的史学素养高等因素 。 不过我想说的是 , 如果没有“最高领导人”康熙的高度关切和重视 , 《明史》的质量未必能得到有效保证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为什么康熙如此重视《明史》的编撰?
1)重视《明史》的主要原因:总结历史经验 , 有裨实用
康熙一再强调“《明史》关系极大” , 这无疑是其敏锐政治嗅觉的具体体现 。 《明史》尽管早在顺治二年(1645)设馆 , 但只是议定修撰体例 , 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修撰工作 。 坦诚说 , 其举措有着一定“政治秀”的内涵 。
直到三十四年后的康熙十八年(1679) , 在全国形势已趋于稳定的情况下 , 《明史》馆才开始“正式”开工 。 康熙六十一年(1722) , 《明史》的纂修工程基本宣告完成(雍乾二朝进行了一些修订) 。 可以说 , 《明史》的修撰工作 , 主要完成于康熙在位期间 。
据史料记载 , 在《明史》的修撰过程中 , 康熙自始至终给予着关心和指导 , 这在我国各大封建王朝的君王中也是不多见的 。 正因如此 , 我们才能在一系列的史料记载中 , 一窥其对史学的一些深刻理解和认识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中华书局版《明史》
首先 , 他深刻地认识到 , 史学与国家统治有着密切关系 。 他训谕大臣说:“凡明体达用之资 , 莫切于经史 。 朕每披览载籍 , 非徒寻章摘句 , 采取枝叶而已 。 正以探索源流 , 考镜得失 , 期于措诸行事 , 有裨实用 , 其为治道之助 , 良非小补也 。 ”
其次 , 他对“以史为鉴”的观点有着独到的见解 。 他曾坦言“明体达用之资 , 莫切于经史” , 并认为学习历史“有裨实用 , 可为治道之助” 。 也正因如此 , 在他亲政的五十余年间 , “经筵日讲 , 从不辍停” , 并要求讲官“对称颂之处不得过为滥词 , 但取切要有裨实学” , 保证自己能从中汲取到治国的经验与教训 。
对此 , 讲官张英(1638—1708 , 清朝大臣 , 名相张廷玉之父)无不赞叹道:“前代帝王读书、经筵日讲间时举行 , 仅成故事 。 皇上圣学勤敏 , 极意精研 , 经筵日讲既已寒暑无间;深宫之中 , 手不释卷 , 诵读讨论 , 每天至夜分 , 求之史书 , 诚所罕睹 。 臣得侍左右 , 曷胜忻幸 。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康熙帝戎装像局部(中坐者)
在康熙的经筵日讲中 , 对《通鉴》的研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 他不仅详细通读《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书 , 并“以朱笔亲加点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 , 他又命人于内廷设局 , 将《通鉴纲目》翻译为满文 , 并亲自校阅、注疏译稿 , 供八旗子弟学习 。
同时 , 他极力倡导各级官吏学习和研究历史 , 要求官员“无论文武 , 皆须读书 , 探讨古今得失 , 加以研究”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康熙定台图
对于“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 康熙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 一直以来 , 清初的知识分子们 , 多将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 归咎于“太监乱政” 。 对此 , 康熙还是表达了一定的认可 。
譬如他在公开场合 , 将崇祯诛灭阉党的举措称为“善政”;与此同时 ,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从制度上消除太监干政的机会 。 “宫中所用太监 , 止(命)令供洒扫奔走之役 , 一颦一笑 , 从不假借 , 所以数十年以来 , 太监皆极为贫乏 , 有不能自给者 。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绣春刀》里的魏忠贤
不过 , 康熙认为 , 若将明亡的原因尽数归罪于太监 , 是不准确的 。 在他看来 , 明朝覆亡的真正原因 , 是从明中期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朋党之争” 。 “明末朋党纷争 , 在廷诸臣置封疆社稷于度外 , 惟念以门户胜负为先 , 不待智者 , 知其必亡 。 乃以国祚之颠覆尽委罪于太监 , 谓中宫用事之故 , 乌得笃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