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三 )


中华书局版《明史》
第三 , 康熙针对《明史》编修指出 , “作史之道 , 为在秉正持平 , 不应胶执私见为一偏之论” , 要求史官之间必须“彼此虚心 , 互相推究” , 利用集体的智慧来遏制史官心中的偏见 。
“史书永垂后世 , 关系最重 , 必据实秉公 , 论断得正 , 始无偏颇之失 , 可以传信后世 。 夫作文岂有一字一句不可更改者 , 当彼此虚心 , 互相推究 , 即如朕所制之文 , 亦常有参酌更定之处 。 今见翰林官所制祭文碑文亦具不乐改易 。 若不稍加更定 , 恐文章之道 , 流于偏私矣 。 ”
可以说 , 康熙将编修一部明是非、服人心的《明史》 , 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 在今天看来 , 这种对历史负责、对后代子孙负责的严谨、务实的态度 , 也是史学求真精神的重要体现 。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藏传佛教是如何“改变”蒙古历史的?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晚年的康熙
3)在《明史》的编修环节 , 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和支持
客观地说 , 对史籍的重视 , 是衡量一个朝代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 也是评价一个政治家基本素质的标准之一 。 在《明史》编修过程中 , 康熙不仅对史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 同时也在各种环节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
因明清更替时期 , 战乱频繁 , 书籍史料残毁严重 。 如不进行广收博采 , 便无法考证史料之真伪 。 因此 , 康熙对于与明朝历史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 , 保持着高度重视 , 甚至不惜以行政手段 , 对积极捐书者 , 即使所送之书有犯忌讳的文字 , 亦给予“宽大处理” 。 客观地说 , 这样情况在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 。
譬如当他得知纂修《明史》过程中 , 缺少天启甲子、丁卯两年实录及戊辰年以后的参考文献 , 便责令礼部广为搜集 。 “尔部即再行内外衙门将彼时所行事迹及奏疏、谕旨、旧案 , 具著查送 。 在内部院委满汉官员详查 , 在外委该地方能干官详查 。 如委之书吏下役 , 仍前因循了事 , 不行详查 , 被旁人出首 , 定行治罪 。 其官民之家 , 如有开载明季时事之书 , 亦着送来 。 虽有忌讳之语 , 亦不治罪 。 ”
在今天看来 , 一系列关于明朝史籍、资料的征集工作 , 为《明史》编修提供了丰富且详实的材料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康熙帝画像
另外 , 对于“过来人”的口述历史 , 康熙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 据史料记载:
“(康熙五十二年 , 1713)上(即康熙)问户部尚书张鹏翮曰:明末时 , 张献忠兵到四川 , 杀戳甚惨 , 四川人民曾有记其事之书籍贯否?张鹏翮奏曰:彼时四川人民屠戳殆尽 , 无有记其事者 。 上曰:李自成与张献忠在河南邓州分兵 , 张献忠遂至四川 , 其间详细 , 未有悉知 。 尔父今年八十有七 , 以张献忠入川时计 , 约已十七八岁 , 必有确然见闻之处 , 尔问明缮折进呈 。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美国圣人群体像中的康熙(答案显而易见对不对?)
史料丰富与否 , 固然会影响到《明史》的“含金量” 。 但要保证让《明史》成为一部经得起检验的信史 , 史料必须要保证审核精当 , 信实可靠 。 因此 , 康熙在鼓励大力搜集《明史》所需史料的同时 , 不时提醒和告诫史官们 , 在史料使用上务求准确、可靠 , 确保《明史》的编修质量 。
1)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 , 康熙要求史官们 , 必须对史料的准确性有所判断 。
在《明史》编修过程中 , 康熙发现 , 有些史料对史事的记载 , 常因个人的信念、立场不同而有偏差 。 因此 , 他反复要求史官们 , 在使用史籍的过程中 , 务必仔细考据 , 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 “凡核史书 , 务宜考核精详 , 不可疏漏 。 朕于明代《实录》 , 详(熟)悉披览 , 宣德以前 , 尚觉可观;至宣德以后 , 颇多讹谬 , 不可不察 。 ”
即便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 , 《明史》编修工作已过大半 , 他依然在反复强调史料的考据问题 。 “明末去今为时不甚远 , 传闻李自成兵到 , 京师之人即以城献 。 又闻李自成麾下之将李定国在西便门援城而上 。 由此观之 , 仍是攻取 , 可云献乎?此等载入史书 , 甚有关系 , 必得其实方善 。 尔等到纂修《明史》 , 其万历、天启、崇祯年间事 , 应详加参考 , 不可忽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