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二 )


因此 , 他对朝廷中潜在的党争 , 保持着极为高度的警惕 。 如康熙五十年(1711)三月 , 他告诫大学士们说:“督抚大吏办事当于大者体察 , 不可刻意苛求 。 为大臣者 , 不可轻率参人 。 明时臣工不能秉公 , 颠倒是非 , 挟仇弹劾 , 此风不可不戒 。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东林书院旧址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明朝的“朋党之争”如此激烈?康熙认为 , 这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师门结仇有着很大的关系 。 “汉人虽有师生之名 , 仍好互相结仇 , 若不日稍有不合 , 必寻求其过失而陷之 , 如或不能 , 即做文章 , 极论其非 , 以抒其愤而后快 。 此汉人陋习至今尚未改也 。 ”
因此 , 他一再告诫大学士们“督抚凡事皆据实奏闻 , 预为防备” , 希望建立一种不同于明末而类似唐初的那种“人人都能开口说实话”的宽松氛围 。
2)确立学术规范 , 修撰一代信史
在《明史》的编撰过程中 , 康熙明确要求把《明史》修成一代信史 。 “勿尚浮夸而乖情实 , 毋徇偏见而失公平 , 毋过质略而不周赅 , 毋务铺张而词多繁缛 , 务期事归确核 , 文极雅训” 。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 他特别提出“作史当重良心说” , 力图把史学的信史原则 , 进一步“升级”为对史官们的要求 。 “《明史》不可不成 , 公论不可不采 , 是非不可不明 , 人心不可不服” , “若《明史》之中 , 稍有不当 , 后人将归责于朕 , 不可轻忽也 。 ”
因为他发现 , 《宋史》、《元史》中之所以会出现“数目斐然”的纰漏 , 很大程度上在于史官的“不端正”态度 。
“《明史》关系极大 , 必使后人心服乃佳 。 《宋史》成于元 , 《元史》成于明 , 其中是非失实者多 , 是以至今人心不服 , 有明二百余年 , 其流风善政 , 诚不可枚举 。 今之史官 , 或执己见者有之 , 或据传闻者有之 , 或用稗史者亦有之 , 任意妄作 , 此书何能尽善 。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短期速成的明朝版《元史》遭到很多人批评
康熙认为 , 史官或执己见 , 或仅据传闻 , 或用稗史而任意妄作的行为 , 都是修撰信史的大忌 。 因此 , 提前特别提出了“作史不重文章而重良心”的观点 , 希望通过史官的“自我约束” , 尽可能保证在《明史》的编纂过程中 , 不出现“不审不公”的现象发生 。
他进一步指出 , 要想保证《明史》成为令后人心悦诚服的信史 , 首先要摒弃后朝修前代史过程中“刻意讥刺前朝”的恶习 。
坦诚说 , 后朝讥刺前朝 , 这是历代修史环节或多或少都存在的现象 。 对于这种恶习 , 康熙极为不满 。 譬如康熙三十一年(1692) , 他在审阅所呈《明史》稿本时 , 发现对前朝皇帝訾议甚多 , 便训谕大学士说:
“前者纂修《明史》诸臣….于洪武、宣德本纪 , 訾议甚多 , 朕思洪武系开基之主 , 功德隆盛;宣德乃守成贤辟 , 虽运会不同 , 事迹犹殊 , 然皆励精著于一时 , 谟烈垂诸奕世 , 为君事业 , 务克殚尽 。 ….若将前代贤君 , 搜求其间隙 , 议论是非 , 朕不惟本无此德 , 本无此才 , 亦实无此意也 。 至开创时佐运文武诸臣 , 各著勋绩列传之中 , 若撰文臣事实优于武臣 , 则议论失平 , 难为信史 。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宣宗朱瞻基
坦诚说 , 康熙要求史官在叙述明朝史实时“惟从公论”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 他的这一态度 , 在一定程度上 , 为《明史》编修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
其次 , 康熙帝要求史官直书史实 , 反对空言文饰 。 他发现 , 有些史官撰写《明史》时 , 只注意词藻华美 , 却对其真实性有所忽视 。 因此 , 他不时提醒大学士们 , 在修撰过程中 , 务必对《明实录》有所重视 。
“尔等纂修《明史》曾参看《实录》否?史实所关甚重 , 若不参看《实录》 , 虚实何由知悉?他书或以文章见长 , 独修史宜直书其事 , 岂可空言文饰乎?”并要求“《明史》成日 , 应将实录并存 , 令后世有所考证 。 ”
当然 , 他也清楚《明实录》“其间立言过当 , 记载失实者甚多” , 故在提倡重点参考《明实录》的同时 , 也要求史官们“务宜考核精详” , 可谓滴水不漏 。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明史》?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