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培谈历史|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原创( 三 )


高平陵之变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初六 , 71岁高龄的太傅司马懿利用魏帝曹芳、大将军曹爽等重臣出城拜谒高平陵的机会 , 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
这场政变中 , 司马懿控制舆论的手段十分高明 。
他在给魏帝曹芳的奏疏中先强调了自己是托孤重臣 , 有确保曹芳安全的合法地位;再历数曹爽的各项罪状:排挤大臣 , 重用亲信 , 浮华之士充斥于朝堂之上 , 甚至连禁中侍卫也都是曹爽的私人 , 造成皇帝的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最后又阐明曹爽离间二宫 , 使得皇帝与太后母子不得相见 。
鉴于曹爽的不臣行径 , 我司马懿如今领受郭太后懿旨 , 罢黜曹爽兄弟的官职 。
这封奏疏所述皆实 , 毫无夸大 , 与曹爽长期的独断专权、不得人心形成鲜明对比 , 司马懿牢牢占据了舆论制高点 。
阿培谈历史|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原创
文章图片
结果 , 三公九卿、满朝文武都站在司马懿一边 , 集体讨伐曹爽 。
两个月后 , 曹爽及其团队核心成员 , 以大逆不道之罪 , 被夷三族 。
正如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所言:“魏之亡 , 始自曹爽之诛” , 高平陵之变无疑是曹魏政权易主司马氏的转折点 , 自此 , 曹芳沦为司马一族的傀儡 , 曹魏名存实亡 。
从手段来看 , 司马懿身处劣势之中 , 生死千钧一发之际 , 操纵舆论 , 是他自救成功的重要原因 。 司马懿能以弱胜强 , 咸鱼翻身 , 对舆论的掌控 , 堪称高明之至 。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 如此张扬 , 其实也是一种舆论控制 。
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司马昭 , 司马氏历经两代努力 , 掌握了绝对的实力 。
有了实力就能登基做皇帝吗?可以 。 但简单粗暴直接取曹氏代之 , 司马氏也要想想 , 如此建立的王朝能否长久 。
高平陵之变两年后 , 司马懿病逝 , 司马师、司马昭成为司马氏代魏活动的核心人物 。 其中 , 司马师成为威服禅代功臣的新政治集团领袖 。
据《三国志》记载 , 嘉平四年(252年) , 东兴之战兵败 , 时任大将军司马师统揽战败之过 , 于是魏人愧悦 , 人思其报 。
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论曰:
遇大败后首先归咎自己 , 再恩赏下属 , 司马大将军此举与刘备摔阿斗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世人都要叹一句“大将军至仁至义 。 ”这正是司马师一步步掌控舆论的关键举措 。
嘉平六年(254年)九月 , 司马师联名朝廷公卿共46人 , 上奏郭太后 , 废除魏帝曹芳 , 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 能够拉拢朝中众大臣擅行废立而不引非议 , 可见司马师舆论控制水平已炉火纯青 。
阿培谈历史|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原创
文章图片
正元二年(255年) , 司马师病逝 , 弟弟司马昭扛起了家族的重任 。
据《三国志》记载 , 司马昭执政后 , 更是到了“朝廷四方 , 皆为之效死”的程度 , 民心士心都忠于司马氏 。
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已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 , 自然就有能力控制全国的舆论 。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 , 魏国各地祥瑞频现 , 特别是本文开篇所说的黄龙异相的出现 , 再次升华了司马昭和魏帝曹髦“共主天下”的舆论支持 。
在深信“君权神授”、“天命史观”的时代 , 这样的祥瑞现象于国于民是何等重要!
阿培谈历史|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原创
文章图片
司马昭正是因为善于操纵舆论工具 , 一步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 试想 , 如果曹髦不是受了“和晋公共主天下”的舆论刺激 , 又怎么可能不自量力 , 主动出手?
而曹髦死后 , 司马昭接下来的一系列举动再次展示了他实施舆论控制的手腕 。
据《三国志》记载 , 司马昭得知曹髦死讯后 , “大惊 , 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
之后 , 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把曹髦“罪废为庶人 , 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