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太极拳谱|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二 )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任副会长,郝长春(名向荣,字长春。郝为真曾孙)任秘书长。1935年,李槐荫返乡邀请堂弟福荫公示“启轩本”。李福荫便将此谱重新编次章节,增补人物传记、名人序言和自己所写后序等,于山西太原铅印出版,取名《李氏太极拳谱》。
李氏太极拳谱|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文章插图
(该书内页照片,由李亦畬曾孙李光藩提供)
《李谱》为自筹资金而出版,印刷一万册,免费赠予公众。本书封面题写:“李亦畬先生辑著 李氏:太极拳谱 沁县邱仰浚题”接下来是《邱(指邱仰浚)序 》《马(指马立伯)序》。正文为太极拳谱内容,书末附有作者《后序》《刊印先祖亦畬公太极拳谱缘起》《太极拳先哲行略》《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李公兄弟家传》《郝为真先生行略》《太极拳前辈李亦畬轶事》《亦畬先生之高足郝为真先生轶事》。
四、《李氏太极拳谱》评析
《李谱》出版后,曾多次影印、复印或重新排版印刷,有时被易名《廉让堂太极拳谱》,究其原因为李亦畬家族堂号名曰“廉让堂”,故得此名。由此可知,所谓“李氏太极拳谱”之“李氏太极拳”,并非一个词组,指代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而是“李氏”即李亦畬珍藏或手书的太极拳谱。这可从拳谱封面设计中见出端倪,比如1999年重庆武氏太极拳研究会重新排版印刷的《李谱》。拙文便根据“重庆本”进行介绍评析。
李氏太极拳谱|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文章插图
(封面照片)
首先,必须清楚《李谱》并非“启轩本”的克隆版,而是经过李福荫重新编次章节后的出版物。他将原谱中的内文进行归类,分成五部分:无名氏之作、王宗岳论文、武禹襄拳论、李亦畬论述、李启轩之论。其次,《李谱》的出版,是武禹襄、李亦畬、李启轩拳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的以正规出版物方式结集出版,它对正本清源,宣传太极拳理论,正确引导太极拳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太极拳释名》主要介绍“太极拳”取名的内涵,这是对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定位。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十三势”特指太极拳的“五技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技法,以及“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
《十三势架》一章的内容,不仅包括徒手拳架,还包括器械,如《十三刀》《十三杆》套路,以及《四刀法》《四杆法》等,并且规范出练习这些套路的基本身法准则。《李谱》中的《身法》八要为“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查“郝和本”《身法》八要中无“松肩、沉肘”,却有“腾挪、闪战”。故,武禹襄制定的太极拳“身法”应为“十要”。所谓“身法”,是对太极拳行工走架的规范,所有太极拳流派都应遵循此身法要求。因为这是检验太极拳正确与否的最根本准则,是太极拳行工走架的灵魂。十三势架徒手套路计54式,杨派、吴派、孙派等太极拳套路与此大同小异,而陈家沟“太极拳”则与之小同大异。在“郝和本”中,《十三势架》第一势名为“懒扎衣”,《李谱》中则写为“蓝鹊尾”,这和杨禄禅传系中的“揽雀尾”十分相似。陈家沟也有类似式名,写作“懒擦衣”或“懒插衣”。查“懒扎衣”一名最早见于戚继光《纪效新书》,由此可证,这是武禹襄目睹《纪效新书》后,对这一拳势名称做出了修润。《十三刀》《十三杆》太极拳器械套路,是见于文字的最早记录,尤其杆法属于太极拳中的特有器械,下面将《十三杆》势名附录于下,供读者参考:
掤一杆 青龙出水 童子拜观音 饿虎扑食 拦路虎 拗步 斜劈 风扫梅花 中军出队 宿鸟入巢 拖杆败势 灵猫捕鼠 手挥琵琶
杆法,脱胎于枪术,但又不等同于枪技。它属于太极拳功力训练的一部分,是太极拳器械练习的独门技法。势法简洁朴实,不尚花法,不炫杆花。作为太极拳徒手套路的补充、延伸,体验在手臂加长的情况下,如何施展太极拳粘、连、黏、随等技法。主要练习掤、挑、合、按、缠、刺等杆法,侧重于训练整劲的爆发力或穿透力。总之,以“杆”为名的武术器械,自“老三本”中的《太极杆》始。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被后人称为“太极拳的奠基之作”,该文见于文字记载最早便出自“老三本”,此前查不到任何记录。所谓“山右王宗岳”之名,最早也见于“老三本”。“老三本”中没有王宗岳身世的更多介绍,只有五个汉字—山右王宗岳,对王氏的介绍是从民国时期开始发酵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李谱》中多出两节论述,即“解曰:先在心,后再身。腹松,气敛入骨……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劲断意不断。”在“郝和本”中这两节属于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论述,《李谱》却列入所谓“王宗岳”拳论中,未知何故,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