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太极拳谱|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作者 :杨志英
《葵花宝典》是虚幻武林的虚幻武功秘籍,“老三本”太极拳谱是真实武林的练功要诀。它,是怎样一本武林“秘籍”呢?“新锐太极史论”为您揭开“老三本”神秘面纱。
一、作者简介
李氏太极拳谱|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李福荫(1892—1943),字集五。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人士。父亲名宝琛。祖父启轩,为李亦畬胞弟、武禹襄外甥。1913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高等师范学堂理化系。曾担任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理化数学教员,不久升为训育主任。7岁,随父学太极拳,后和堂弟召荫同拜郝为真为师,受教近20年。曾任永年国术馆太极拳教员,1929年首次将家传“启轩本”拳谱进行印刷,分赠给永年国术馆成员。此后至1936年间,多次油印、石印,无偿赠予各地学拳者。“七七事变”不久,广府沦陷,伪县长请福荫返校任教,坚辞不就。因缺少经济来源,家道日落,加之忧国忧民,积久成疾,于1943年腊月逝世。他常结合多年教授物理学经验,融科学和太极拳于一体,藉杠杆、轮轴、势能、动能的原理,静、动力学分解合成之法,分析打手蓄发之功。他常说:“习拳者技艺高下,惟视方法是否正确,及其所下功夫之久而定。”又说:“太极拳非着重于力,而要意、气、神也。必须内外一体,周身一家,非囿于一招一势也。”与人相较,吸即能化,呼即能出,且屡试不爽。他曾写下数万言练拳心得笔记,大多毁于战乱兵燹之中,出版有《李氏太极拳谱》一书。(<李谱>)
二、李亦畬和“老三本”
李经纶(1832—1892),字亦畬。直隶广平府城西大街(今广府镇西街)人士,出身书香门第。秀才,候选巡检。读书成癖,博学多才,四方闻名。精于中医,酷嗜武技。因科考失利,绝意进取,闭户执教,乡人敬称“李大先生”。咸丰癸丑(即1853年),追随母舅武禹襄修习太极拳学,尽得其妙。李亦畬身躯较倭,双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颜变色,静以待动,对手身不由己腾空而出。武禹襄晚年,凡遇求学此拳者,均由亦畬教授,比如清河、磁州、临清、彰德与本地人士,拜门者日众。李亦畬平时一举一动,无时无刻莫不在锻炼揣摩中。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即书写在纸条上贴于座右,好像科学家做实验。过了数日,比试揣摩,感觉又有不妥,立即撕下,另易它条。往复撕贴,必致神妙正确不可再易为止。久而久之,纸条遍贴满墙,后收集成文,写成《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论虚实开合》《身背五弓图解》等。他的论述承继武禹襄之余续,使太极拳艺理更加系统。光绪庚辰年(即1880年)、辛巳年(即1881),手书三册太极拳谱。一本自存,习称“自藏本”;一交胞弟启轩,习称“启轩本”;一授门人郝和,习称“郝和本”,史称“老三本”。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太极拳谱,是太极拳学的奠基之作,练习太极拳者奉为圭臬。“太极拳”一名见于文字记载典出于此,而被后人称为太极拳开山之作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最早便见于此谱。“老三本”编著内容大体一致,依次收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李亦畬、李启轩拳论计十多篇。其后,各派太极拳理论无不以“老三本”为基础,进行阐释、拓展、延伸、发挥。后来出现的一些所谓太极拳旧谱、古论等,实则为“老三本”的翻版、模仿或者再创编。
李氏太极拳谱|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文章插图
(‘郝和本’和‘自藏本’封面照)
有鉴于“老三本”在太极拳理论学术研究领域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笔者对“老三本”以及《李谱》的背景资料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今,“启轩本”已遗失,“自藏本”尚未完全公开,“郝和本”在网上可查阅到全部照片,故拙文介绍《李谱》时重点对“郝和本”未记载的内容进行解读。三本太极拳谱,相互比较,内文不完全相同,同一篇文章在“老三本”中有时也不尽一致。比如《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在三本拳谱中也略有区别,并且以“自藏本”趋于尽善尽美,这一点十分耐人寻味,值得认真研究。
三、《李氏太极拳谱》简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武术救国的呼声极高。次年,山西省国术促进会成立。省民政厅厅长邱仰竣、省参议会议长马立伯出任名誉会长,太原县公安局长李槐荫(字子固。李亦畬之孙)任会长,李堂荫(字化南。李槐荫胞弟。中共地下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