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罗亚斯德|张良仁:关于吉尔赞喀勒墓地用火遗物的一点看法( 四 )


第8条的小木棍和第9条的带孔小木棍实际上是成套的钻木取火工具;从已经发表的材料来看,后者的小孔直径为1厘米,而前者的直径也是1厘米,正好匹配。在2013年发掘的M14和2014年发掘的M28、M29中,二者一起出土,并且都有灼烧的痕迹,显然是使用过的(图四)。开始发掘者承认它们是钻木取火工具,但是后来予以否认,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证明它们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巴尔萨姆枝。这无疑是削足适履的做法。类似的成套工具已经发现于其它墓地,如吐鲁番洋海墓地、托克逊县阿拉沟和鱼儿沟墓地、鄯善县苏贝希墓地、和静县察吾呼墓地和伊吾县拜其尔墓地,年代为青铜时代或早期铁器时代被人称为取火板和钻杆。不同之处在于,吉尔赞喀勒墓地部分墓葬出土的取火棒数量较大,2014年发掘的M25出土了20根,M32出土了10根,M44出土了44根。这只能说明生者有意给死者随葬了这种材料,以满足其某种需要。
琐罗亚斯德|张良仁:关于吉尔赞喀勒墓地用火遗物的一点看法
文章插图
图四 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钻木取火器
(M29:1,图片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喀什地区文物局、塔什库尔干县文管所:《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2014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7年第4期,图版拾:5))
第10条讲的是蚀花玛瑙珠(发掘者进一步称之为“天珠”)。发掘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述它们的制作工艺;为此他征引了同时期的哈萨克斯坦维加罗克墓葬、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香宝宝墓地,河南省淅川县下寺墓地出土的同类器物。这些案例说明,蚀花玛瑙珠不是琐罗亚斯德教特有的礼器。琐罗亚斯德教是否规定死者随葬蚀花玛瑙珠,教徒是否遵循这样的规定,还需要考古材料的检验。
在上述14条证据中,发掘者尤为倚重于第6条和第7条的火盆和里面的鹅卵石。木火盆是在圆木中间挖出一个窝,有的两侧各有一个鋬,便于手持。陶火盆目前只发现了一件,也有两个鋬。它们的大小不同,最大者为2014年发掘的一件(M9:2),长35,宽20,高14.2厘米,窝长16,宽12厘米(图五)。这些火盆的内壁往往有厚达1cm的炭化层;部分(M11、M15)火坛里面放置了烧过的鹅卵石。作者起初比较谨慎,认为这是明火埋葬的火坛,可能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后来,在11座墓葬中发现了12个这样的木火盆。发掘者也迈出了新的一步,认为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的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火坛。”在他看来,火盆与太原北齐徐显秀墓(571年)和娄睿墓(570年)出土的瓷灯相似。但是这种联系非常牵强。后者经施安昌考证,与太原北周虞弘墓(592年)出土的火坛相同,并见于西安安伽墓木门、安阳北齐贵族墓内双阙、片治肯特VI.1区10号北墙、瓦拉赫萨(Varakhsha)东厅的拜火图;娄睿墓出土的瓷灯上还有琐罗亚斯德教的新月托日符号。徐、娄二墓除了这些瓷灯,还有古代伊朗神灵森莫夫(Senmurv)图像。除了这些拜火图,火坛形象还见于米底国王Cyaxares(公元前625-585在位)的陵墓大门、阿契美尼德国王陵墓大门、波斯波利斯出土的三枚印章、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的壁画和纳骨瓮上。可以看到,它随着时间和地域而有所变化,但是火盆之下有个很高的底座。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的火盆既无底座,又缺乏佐证,恐怕不能比定为火坛。
琐罗亚斯德|张良仁:关于吉尔赞喀勒墓地用火遗物的一点看法
文章插图
图五 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火盆
(M12:4,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5年第2期,图版拾伍:5)
不过,关于这些“火盆”,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它们可能是用来熏烤大麻的。大麻纤维可以纺织衣服,在旧大陆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利用;其籽具有麻醉和致幻作用,熏烤大麻籽是游牧人群的普遍习俗。事实上,发掘者已经认识到,吉尔赞喀勒墓地的墓主是从事畜牧业的,也就是游牧人群。封土堆和石圈都是游牧人群的埋葬习俗,见于和静县的察吾呼墓地;出土的毛毡、铜节约、铜泡、铜镜、石眉笔都是游牧人群的常见用品,见于吐鲁番的洋海墓地;棚木、尸床见于吐鲁番的洋海墓地。事实上,研究者分析了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木火坛内壁的烧灼残留物,发现了大麻酚(Cannabinol,CBN),即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的降解产物,可见木火坛内曾经燃烧过大麻。发掘者提出这些这些烧灼残留物为琐罗亚斯德教徒往火坛内浇胡摩(haoma,发掘者一位豪麻)汁的产物,纯属想当然:大麻酚是大麻的成分。胡摩汁是《阿维斯陀》(《吠陀》经称苏摩soma)的圣汁,那么胡摩到底是什么植物呢?这是一个困扰了国际学术界几个世纪迄今未能解决的问题。19世纪曾经有学者指认为肉珊瑚(Sarcostemma acidum),后来的学者倾向于麻黄(Ephedra)。麻黄的成分是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而不是致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