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罗亚斯德|张良仁:关于吉尔赞喀勒墓地用火遗物的一点看法( 三 )


2. 上述的A区和B区的黑色和白色鹅卵石条纹,在发掘者看来,是早期琐罗亚斯德教徒崇拜阿尼朗(Aneyran,意为“漫无边际的光源”)留下的遗迹。
3. 墓葬的圆形石圈、火盆内的圆形鹅卵石、天珠上的白色圆圈纹象征琐罗亚斯德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和诸善神。在《贝希斯敦铭文》上可以看到,阿胡拉·马兹达递给大流士一世一个圆环,这个圆环就象征着君权神授。
4. A区和B区的黑白色条纹基本都指向夏至日方向,而与之相对墓葬位于冬至日方向。两者对应于琐罗亚斯德教历法的大夏季(1-7月)和大冬季(8-12月)崇拜习俗。
5. A区和B区的黑白色条纹寓意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对立”宇宙观。
6. 上述木质和陶质火盆是为了方便琐罗亚斯德教徒携带的“火坛”。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阿契美尼德时期的教徒习惯到最高的山峰上,在那里向宙斯奉献牺牲。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的火盆小巧灵便,是教徒手持的礼器。火盆内检测到了大麻酚,发掘者认为它是胡摩(Haoma)汁的残留物。在祭祀仪式中,祭司和教徒把胡摩汁洒在圣火上,用来净化圣火。
7. 9件木质火盆装了1、8、10、14、15、23、27枚鹅卵石。发掘者认为这些数字指的是每月的某一天,象征着每天的保护神阿胡拉·马兹达和其他神。
8. 11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小木棍。这些小木棍手指粗细,长短不等,树皮均已削去。发掘者认为它们就是琐罗亚斯德教徒行祭礼时手持的巴尔萨姆枝。
9. 4座墓葬出土了带孔的小木棍,它们往往和上述的小木棍一起出土。这些小木棍上钻了1-16个小孔。发掘者认为它们不是实用的钻木取火工具,而是祭祀用品,上面的小孔的数目同样是诸神的象征。
10. 几座墓葬出土了黑底白纹的7颗蚀花玛瑙珠,发掘者认为它们是琐罗亚斯德教徒崇拜的灵石。其黑白两色体现了“光明与黑暗二元对立”的宇宙观。
11. 在13座墓葬中发现了二次葬。琐罗亚斯德教徒不允许人的尸体直接埋在土里,不能火葬,不能丢在水里,只能天葬:尸体只有在经过动物吃掉皮肉之后才能下葬。发掘者认为这种二次葬是天葬的遗物。
12. 两座墓葬出土了鹰头骨和鹰爪骨。发掘者认为它们反映了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巴赫拉姆(鹰)崇拜。
13. 12座墓葬出土了铁刀,它们放在木盘内或套管内。发掘者认为它们不是实用器,而是祭祀用器。
14. 两座墓葬出土了木质箜篌。发掘者认为它们是琐罗亚斯德教的重要乐器。
上面列出来的证据看上去不少,可惜都经不起推敲。看一种遗迹、现象和遗物是否为琐罗亚斯德教的文化元素,我们要看它是否为该宗教的特定行为。为此我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唯一性,就是这种遗迹、现象和遗物只见于琐罗亚斯德教的遗址;二是普遍性,就是遗迹、现象和遗物不能只见于一个遗址,应该见于琐罗亚斯德教的其它遗址。以唐卡为例,我们一见到它就会想到藏传佛教,就是因为它们不见于佛教其它宗派的寺院,另一方面又普遍见于藏传佛教的各个寺院。由此来检验看上述论据,我们发现上述论据存在各种弱点。
第1条证据着眼于C区的地貌特征。但是C区不是空旷的荒漠,该区发现了8座墓葬;这些墓葬虽然人骨和遗物少,但是发表的M44、M45、M48三座墓葬都出土了木器或者毛织物,不能否认它们是墓葬。
第2、4、5条都指向A区和B区的黑色和白色鹅卵石条纹。但是这种遗迹目前不见于其它遗址,也就是无法满足第二个原则。如果说它是拜火教的特征,那么它应该在同时期的其它遗址中反复出现。考古学家在中亚和伊朗发现了不少同时期和更晚的墓地,其中应该有琐罗亚斯德教徒教徒的墓地,但是迄今没有发现这类遗迹。
第6条的火盆和第7条的鹅卵石数目和第12条的鹰头骨和鹰爪骨同样违背了第二条原则。要证明它们是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元素,就要在其它琐罗亚斯德教遗址中找到同类的遗物和现象。可惜这三条目前只见于吉尔赞喀勒墓地一处。
其它七条违背了第一条原则。第3条着眼于圆形,但是圆形石围和圆形图案是一种西伯利亚和新疆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不限于吉尔赞喀勒墓地,圆形石围就见于和静县的察吾呼墓地。第11条的二次葬、第12条的铁刀和第13条的箜篌也是如此。二次葬墓葬普遍见于新疆早期铁器时代的墓地,如吐鲁番的洋海,和静的察吾呼。只不过吉尔赞喀勒墓地的人骨颅腔内发现了蝇蛆,但是这也只是暴尸后细菌滋生的结果,而不是琐罗亚斯德教的规制。铁刀(以及铜刀)是游牧人群吃饭时削肉用的,在新疆和西伯利亚的早期铁器时代墓葬里,铁刀既可以挂在死者的腰带上,也可以放在木盘内或者插在动物骨骼上。前者见于吐鲁番的苏贝希一号墓地M10、三号墓地M27,后者见于吐鲁番的洋海墓地IM5。箜篌发源于两河流域,然后传播到南亚,中亚,新疆和阿尔泰山脉。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于阿尔泰山脉的巴泽雷克和巴沙达尔墓地(2件,巴泽雷克文化,公元前5-3世纪),新疆且末县的扎滚鲁克墓地(3件)、吐鲁番的洋海墓地、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南墓地(11件,焉布拉克文化,公元前7-6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