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同和|专访一大纪念馆总设计师邢同和:铸起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红色建筑( 四 )


时间回拨至1962年,建筑大师陈植作为同济大学外聘教授,参加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答辩。彼时,一份“上海吴淞口——上海大门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让他眼前一亮,记住了那个学生的名字——邢同和,随后向建设部写信请求将这名学生分配至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于是,23岁的邢同和告别象牙塔,进入民用建筑设计院工作,后来单位改名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华东建筑集团,邢同和这一待,直至今日。
入职第一天,设计院院长陈植就对眼前这名眼里闪着光的青年说:“要做人民建筑师,为人民造建筑。”自此,“人民”二字与邢同和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邢同和|专访一大纪念馆总设计师邢同和:铸起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红色建筑
文章插图
上班后的第一个夏天,暴雨如注,邢同和趟着水走进位于外滩的办公大楼。“当时的市政设施比较差,道路陈旧,外滩也没有防汛功能,而浦东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困难的环境里,解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是民用建筑设计院和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此后,伴随着改革开放,邢同和也迎来了人生的大机遇、大挑战,陆续接手设计接轨国际水平的购物中心、第一座建筑之间的人行天桥等有突破的新建筑。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他主持了外滩风景带综合治理项目这一重大工程。设计中,他创造性地把防汛墙分成两层平台,既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又便于人们层层递进地观赏、远眺历史建筑和黄浦江两岸风景。南北交通也由此打通,外滩真正成为了一条风景带。
紧接着的上海博物馆项目,他设计出天圆地方的造型,也率先兼顾了空中“第五立面”的视角……
外人眼中,值得骄傲的地标建筑不胜枚举。但邢同和心里却道寻常:“这是个伟大的时代,我生逢其时。”
如今,尽管年逾八旬,邢同和每天一早都会拾掇齐整,穿着时尚,神采奕奕出现在办公室或施工现场。手里始终拿着一卷图纸和信笺式笔记本,文件夹里的手绘草图、照片等纸质材料,有序叠放。笔记本则随时用来记录心得和感想。
“爱一生建筑,追一生建筑”的邢同和,就这样和他的建筑作品一起,在时代大潮中闪耀成一朵耀眼的浪花,“我热爱建筑,深爱这片土地,只要思想没有枯竭,只要人民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工作下去。”
问答实录:
问:您常说,建筑设计是项集体创作,如何理解?
答:建筑设计,从无到有,从概貌到具象,这期间团队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方案商讨,就要由相关部门领导、各方专家、设计师团队、施工单位等一起参与。进入施工阶段,不仅限于项目本身,还涉及周边环境、道路、绿化等等,协调参与进的方方面面的力量就更多了。即便是按图施工,主导设计师出了主图外,设计团队还要继续演化出成百上千张立面图、平面图、剖面图等细部图纸,将方案一点一滴落实。
问:在设计了城市中那么多红色建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答:感受最深的是,红色地标建筑,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此次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建设全过程,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亲赴一线,强调政治高度,把握设计方向,多次到现场下工地实地调研指导,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帮助设计施工团队一起修改提升,也给大家带来巨大鼓舞。
相关部门党委领导也纷纷主动跨前一步,相互助力,遇上问题通常第一时间在现场协调解决,使得该项目进展顺利。
作为设计方,华建集团党委领导也亲自抓项目,选派精英人才、年轻人才参与到主创团队中,将党支部建在一线,加强对青年人的引领和培养。不少青年人在实战中感悟到使命与责任,更在实战中成长为骨干,也体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
作者:顾一琼 周辰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陆益峰
摄影:邢千里
邢同和|专访一大纪念馆总设计师邢同和:铸起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红色建筑】*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