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同和|专访一大纪念馆总设计师邢同和:铸起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红色建筑( 三 )


就是这样一个巧妙的视觉联结,让无数前来瞻仰祭奠烈士的人们感怀:今日的幸福生活正是百年前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续篇,要好好把握、好好奋斗、好好珍惜。
邢同和|专访一大纪念馆总设计师邢同和:铸起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红色建筑
文章插图
这,恰是设计者邢同和的初衷。
2020年清明节,凌晨4时,邢同和意犹未尽地落下最后一笔,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整体连通设计方案最终定稿。那一刻,感慨万千的他,在设计图上留下这样一句:这是告慰革命先烈最好的方式。
上世纪90年代,邢同和主导设计了龙华烈士陵园。彼时,因历史原因,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等区域被分隔在陵园主体之外。2019年,邢同和接到任务,要为自己30多年前的作品“谋续篇”。
为做好两地连通,实现“大气感、肃穆感、鼓舞感”,他自我推翻了两轮设计方案,寻找一种层层渲染、层层递进的前行序列,“既要庄重,更要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邢同和|专访一大纪念馆总设计师邢同和:铸起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红色建筑
文章插图
最终,这条笔直的初心大道,取代了其他造型。大道与龙华烈士陵园主干道平行,路面铺设了庄严的安哥拉黑板材,一路满栽笔直的楠木,坚韧挺拔,根深叶茂,象征着烈士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成片花海点缀道路两旁,按节令更换花色,寓意幸福与希望。
关键是,新老两片区域,形成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整体,从规划布局到绿化景观、建筑形式、参观动线、区域肌理等方面实现了和谐统一。
这正是邢同和擅长的理念和技艺之一——“留白”。为建筑生长而留白,为未来留白,“城市会呼吸、在生长,建筑也是一样。每次设计,我总想着不能一次填满,将来一定会有续篇,让建筑和城市空间都有机会可持续”。
正因为擅于留白,邢同和的设计历经世事依然特别耐看。纯白色的宋庆龄纪念馆,既像展翅的和平鸽,又像一册翻开的书;国歌广场,俯瞰之下,就似一张硕大的唱片机,间隔分布着的雕塑、绿植和座椅,勾勒出圆形唱片的形状和律动音符;相隔十年,为邓小平陈列馆续筑缅怀馆,实现整体的延展和统一。邢同和设计的红色建筑看似风格迥异,却都透露着大气温润之美。
这也直接映射着数十年来他对于红色建筑的研究和感悟。
他说,设计红色建筑不仅仅是做建筑的表象,而是要通盘考量其内涵和外部的表现形式,意义和影响力。“城市中,红色建筑的影响力不是几年,而是上百年”。
特别是,红色建筑要求设计师回归历史、忠于事实,把握好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始终站在党、祖国、人民的立场上,自我提升、反复修改,“只有带着这样一种由衷的使命感,走进去、走得深,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经得起考验的作品”。
爱一生建筑追一生建筑,“人民需要我,就一直工作下去”
距离苏州河不远处的河南路,邢同和生于此长于此,小学又紧挨着苏州河,大学毕业时的设计答辩也与“吴淞口——上海大门”相关。
邢同和|专访一大纪念馆总设计师邢同和:铸起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红色建筑
文章插图
喝着母亲河水长大的孩子,誓要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之中,一辈子为人民而设计、而建筑。
上海这座人民城市,也以别样的方式,不断滋养善待着这样一份赤子之心,让其根深叶茂。
学校、医院、街道敬老院、区少年宫……他从最基本的民用建筑起步,一辈子牢记着“设计,是为人民而用”。
他实现了执一业终一生,为民用建筑设计“快乐工作”近60年。时至今日,还非常珍视:设计图纸、理念想法化作现实而带来的满满获得感。
外滩风景带、上海博物馆、龙华烈士陵园、金茂大厦、世博会申办规划等等,邢同和人生轨迹中踏实而用心的每一步,就这样与人民城市紧密相连,共同拔节生长。
“爱一生建筑,追一生建筑。”他说,建筑设计就是棵大树,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扎根于人民,吸收时代和世界的阳光雨露,如此才能欣欣向荣、郁郁葱葱。
邢同和|专访一大纪念馆总设计师邢同和:铸起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红色建筑
文章插图
当年,破格录用他的老院长,弥留之际曾感慨:“我没有看错人。”
他则响当当地回应:“为人民城市而设计,我做到了!”(建议活体)
受父亲影响,邢同和自小热爱艺术,零用钱都花在了买小人书,过年时最爱看路上售卖的春联年画,如痴如醉。
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他想到要将自己热爱的艺术作为“有用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并如愿进入同济大学主修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