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曲鹏
2016年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开始招生。山东大学在青岛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呼应:1930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58年,前后这19年时光,既是山东大学的黄金时代,也是青岛文化繁盛的黄金时代。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老舍……因为一所大学,大师云集青岛。作家刘宜庆在创作“西南联大三部曲”(《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大师之大:西南联大风云记》)之后,将关注点从西南联大回到山大,于近日出版新书《山大的故人们》,追述当年山大教授在青岛的教学生活片段,回望那个镌刻在青岛文化脉络里的时代。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文章插图
《山大的故人们》
刘宜庆 著
青岛出版社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文章插图
刘宜庆
一所大学一座城
科学与文化的根基扎进城市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有何种魅力,云集一众学者?
刘宜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海洋城市、港口城市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901年山东大学堂开办时,大二下学期开设了一门课:航海法。冥冥之中注定了山大与海洋的联系。
天时、地利与人和,造就了山东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国立山东大学在筹备过程中,本来仍设在济南,是蔡元培先生力主把大学放在青岛办。“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文章插图
蔡元培独具慧眼,推荐杨振声担任校长。为何选择杨振声?因为他的身份和资历。杨振声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两度入狱;是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小说家,因小说《玉君》蜚声文坛;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博士,被胡适刮目相看的教育家。杨振声还是山东蓬莱人,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高足。这一切条件优化组合,成为杨振声担任青岛大学校长的优势。
正是因为杨振声在民国教育界的地位和威望,他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为国立青大延揽了大量名师。1932年暑假,杨振声因为经费和学潮的双重压力,辞去校长一职,赵太侔继任校长,延续杨振声的办学思想。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文章插图
杨振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杨振声担任校长,对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宜庆:杨振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蔡元培办北大的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活学活用。他延揽了大批名师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为山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人们津津乐道他聘请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的佳话时,不可忽视的是,他提出将国立青大建成海边生物学研究中心。
杨振声对青岛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古迹文献等做了认真的考察分析,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办学规划,力倡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以及考古学。他主张:“青岛附近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较厦门为便。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者,皆须于此求之,则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国立青大求之。”杨振声的真知灼见,在他担任校长的两年,逐步落实。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文章插图
上世纪30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师在科学馆前合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对青岛这座城市的塑造,有着怎样的影响?
刘宜庆:回眸山东大学在青岛,将科学与文化的根基扎进欧洲风情与格调的城市,为年轻的城市提供丰饶的滋养,渐渐改变德意志殖民地的文化基因。接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为青岛注入了学术的氛围、文化的活力,现代科学的种子,在这个被称为“东方瑞士”的城市生根发芽,使得青岛成为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直至今天,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中国社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青岛,黄海研究所在青岛,仍可视为一种历史的延续,追根溯源,埋在历史中的根,正是山东大学在青岛孕育的。
科学与文化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山东大学深刻地塑造了青岛的文化。大批文化名人客居青岛,形成青岛独特的现象——名人与名城相互交融。上世纪30年代,青岛名师云集,连接起全国的文化名流,俨然是一个文化重镇,作家、诗人、学者们的群居之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走了,洪深、老舍、王统照来了,这一切都源于山东大学。诸多戏剧家也与青岛结缘,在山大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