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二 )


一所有实力和规模的大学,给青岛带来上世纪30年代文化的繁盛。青岛的文化,无论如何绕不过这浓墨重彩的一章。
难忘美食美景
青岛成为学者人生重要驿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梁实秋晚年写《忆青岛》:“我虽然足迹不广,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他对于青岛美食的喜爱,在其文章中有怎样的体现?
刘宜庆:梁实秋对青岛的山与海、红瓦与绿树、民俗与风情、海鲜与水果都无比喜爱。这是他的理想国,是人间天堂,是流连不忍离去的城市。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文章插图
鱼山路33号梁实秋故居
青岛的海鲜,正如梁实秋在《忆青岛》一文中所说:“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青岛的海鲜,味道鲜美,各具特色。我以为,青岛的海鲜之美,不仅在于味美,更具山海之胜景,风物之富饶,民俗之底蕴,人文之韵味。
梁实秋在顺兴楼品西施舌,“入口滑嫩柔软,鲜美无比”;一碗乌贼蛋羹,满座皆夸味美好吃。梁实秋还在顺兴楼吃了一次水饺,念念不忘。直到晚年回忆起来,仍觉得口角噙香。这水饺馅儿,是用新鲜的小黄花鱼肉拌的。馅儿加了少许春天的头刀韭菜。春韭鲜美,黄鱼肉细嫩,这样的水饺煮出来,难怪梁实秋的味觉记忆可以对抗五十年的沧桑岁月。
樱桃红时鲥鱼肥。梁实秋在大雅沟(今大窑沟)菜市场以六元市得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
我最近刚看到一则史料,梁实秋在青岛的厚福德酒楼有股份。厚福德从北平来青岛开分号,位于河南路。老板听从了他的建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写道:“民廿过了青岛,海边的天与水,云物和草木,重新教育我,洗炼我,启发我。又因为空暇较多,不在图书馆即到野外,我的笔有了更多方面的试探。且起始认识了自己。”1931年8月沈从文到国立青岛大学执教,在青岛居住两年,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刘宜庆:在青岛,沈从文爱情创作双丰收。沈从文在青岛精力充沛,爱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再加上山海风景俱佳,适合居住。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教书之外的时间用来创作,写下了《八骏图》《若墨医生》《都市一妇人》《凤子》《三个女性》《三三》等作品。1932年暑假,沈从文完成了《从文自传》。《边城》的创作缘起于1933年春天,沈从文和未婚妻张兆和游览崂山,看到发丧队伍中一个高举白色灵幡的小女孩,报庙队伍中这个小女孩的神情和姿态,打动了沈从文,他当即向张兆和许诺要写一本小说,就是《边城》。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文章插图
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在青岛
在梁实秋的印象中,沈从文独来独去,不与人交往,躲在福山路3号宿舍的一间房子里,拼命地写作。沈从文写作时有一个特点,他在书桌上摊开五六篇稿子,有的开了头,有的要结尾,有的写了一半,哪篇稿子催得急,就先完成哪篇。在青岛整整两年,大海对沈从文是一种教育和启迪,他的经济状况得到彻底的改善,迎来一个创作高峰。再加上张兆和的到来,让他对青岛有一种莫名的好感。1949年后,沈从文三次来青岛,留下不少诗文和家书。可见青岛在其人生旅程和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大的教授们跟当时的中国文坛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岛有鲁迅公园,鲁迅生前是否在青岛也留下过足迹?
刘宜庆:在鲁迅看来,青岛是新月派的一个文化阵地。1936年夏天,台静农从厦门大学到山东大学执教,写信邀请鲁迅来青岛避暑,此时,鲁迅生病,他在信函中回复:“伯简兄:九月三十日信早到,或惫或忙,遂稽答复。夏间本拟避暑,而病不脱体,未能离开医生,遂亦不能离开上海。”这封信是鲁迅病逝前四天发出的。由此可见两人之前的深情厚谊。终其一生,鲁迅都没有登陆青岛。他乘船经过青岛,船入港停泊,他没有上岸。虽然青岛海滨有鲁迅公园,但鲁迅的足迹没有留在青岛。
人已逝楼犹在
历史的精神在当下复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这本书“看似写的是故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时代”。你在写作中如何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刘宜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下对过去的探寻,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过去的一切与现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有时是冰冷的,但是在对话中,赋予历史一种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