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染墨痕|宋代官员为何不愿“退休”?逃不开钱与权,文臣、武将70岁可致仕


桃染墨痕|宋代官员为何不愿“退休”?逃不开钱与权,文臣、武将70岁可致仕
文章图片
宋代都城
所谓老而不死是为贼 , 对于朝廷来说 , 老而不退是为贼 , 官员恋栈现象是每一个封建王朝都较为头痛的为题 。 宋代律法规定:文臣、武将年至七十即可致仕 。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 有宋一代 , 虽然出现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一批知止而退的致仕官员 , 但是更多的官员恋占权位不愿退位让贤 , 成为宋代冗官冗费问题的由来之一 。
纵观宋朝一代 , 统治者皆以仁治国 , 推行德治而非法治 , 因此在官员致仕问题上有诸多纠结之处 。 对于按时致仕者 , 加以奖赏 , 提前退休者 , 加以赏赐;但是有时又会惩罚到时不退者 , 治理上有着极强的随意性 。 鉴于宋代统治者对于文武百官乃至皇亲贵族极高的容忍度 , 大多数时候对于那些年老仍居庙堂之高安之若素的官员都是以无视乃至褒奖为主的 , 因此造成了有宋一代年至七十仍未致仕的官员恋栈现象的大批量出现 。 宋代的官员致仕与恋栈:因时而变 , 因人而异
宋代建立之初 , 由于中原地区常年的战乱 , 教育断层 , 导致人才缺乏 , 因此对于官员的致仕问题并未加以重视 。 然而时移世易 , 后来科举盛行 , 人才辈出 , 官员的致仕问题就较为突出了 , 就需要因时而变 。 当然 , 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恋栈权位的 , 官员的致仕或是恋栈因人而异 , 或是为民 , 或是为国 , 抑或是为了自己 , 他们选择退位让贤 , 将职位留给有能者担任 。
桃染墨痕|宋代官员为何不愿“退休”?逃不开钱与权,文臣、武将70岁可致仕
文章图片
宋太祖赵匡胤因时而变的人才需求
按理来说 , 一个王朝的制度都是在不断的完善的 。 大宋建立之初 , 由于中原腹地常年处在战乱之中 , 朝不保夕之下 , 教育很难继续下去 , 因此宋太祖和太宗两朝都急需大量的优质人才 , 因此对于官员致仕年龄未做过多的要求 , 甚至恨不得要求老臣们都要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更别论让这些政务熟手回家安享晚年了 。 真宗之后 , 科举兴盛 , 而北宋经过多年休养生息 , 百姓生活富庶 , 教育也逐渐兴盛起来 , 人才不再处于缺乏状态 , 这时候 , 为了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 宋真宗以诏令的形式明确了宋代官员的致仕年龄:"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 , 许致仕 。 因病及有赃犯者 , 听从便 。 "
许诺朝中官员年满七十就可申请致仕 , 回家安享晚年 。 从一开始的不做要求再到后来的七十致仕 , 宋代的人才需求一直在不断变化 , 相对应的对于官员的致仕要求也就有了变化 , 反映了其因时而变的特质 。 辞荣知止或恋栈权位?因人而异
当然 , 对于是否按时致仕 ,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 。 一方面 , 以王彦超为代表的朝臣坚持按时致仕 , 辞荣知止 。 文人多爱惜名声 , 为了一个死谏的名声 , 多少文臣血溅朝堂之上 , 他们不是不怕死 , 只是更爱惜那一份身后清名 。
如宋仁宗时期的张尧佐 , 其人有政治远见 , 政绩也颇为突出 , 但是因为温成皇后多次为他求官 , 仁宗施恩过重 , 最后包拯等谏官弹劾仁宗恩宠太过 , 将其贬官 。 由此可见 , 古代文人对于名声的重视 。 而王彦超 , 富贵知止 , 及时退位让贤 , 因此留下了美名 , 也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厚赐加恩 。 熙宁年间 , 时任观文殿学士的韩忠宪 , 不仅以身作则退位让贤 , 还告诫家族子弟:"进取在于止足 , 宠禄不可过溢 , 年若至六十 , 可以退身谢事 , 归守父母坟墓 , 则是忠孝两全矣 。 "
桃染墨痕|宋代官员为何不愿“退休”?逃不开钱与权,文臣、武将70岁可致仕
文章图片
宋代老臣
可见对于按时致仕甚至是提前退位 , 他们认为是一件应该之事 , 他们认为 , 年迈无力应对朝中繁忙政务 , 致仕本是两全之事 , 何乐而不为?
另一方面 , 大部分官员都不愿按时致仕 , 他们恋栈权位 , 想着要荫庇子孙及各自的家族 , 所以以年迈之躯强行占着朝廷职位 , 颇有无赖之势 。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中高级官员假意知止 , 以退为进 , 逼迫朝廷挽留甚至谋求政治利益 。 熙宁四年 , 时任御史中丞的杨缯 , 在向宋神宗阐述旧臣多求退的奏折写道:"近日老旧之臣 , 年未及七十而坚求休退者 , 已听数人矣……老而知之 , 少而决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