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晴雯去世,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恰好被林黛玉听到,两人竟然开始讨论起诔文的措辞,并且说说笑笑,晴雯的死似乎在两人眼中无足轻重一般,最为关键的是,红学中素有“晴为黛影”之说,如今晴雯这个影子死了,林黛玉为何不伤心,反而这么对晴雯之死如此冷漠呢?
回忆《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落花都深怀同情,甚至为此作了《葬花吟》,其中更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的金句,可见黛玉对飘零而落的残花,都给予了深切的关怀与同情,这也让我们费解,晴雯难道还不如落花?在黛玉眼中,当真是人不如物?
文章插图
而且从书中文笔来看,林黛玉跟晴雯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比如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中,被笞挞的贾宝玉给林黛玉送信物——两块旧手帕,都是通过晴雯之手;再回到第七十九回,宝玉、黛玉探讨《芙蓉女儿诔》措辞时,宝玉之语也透露出黛、晴两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好:
宝玉道:“况且素日你又待她甚厚,故今宁可弃此时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陇中,丫环薄命’。”——第七十九回
由此可见,林黛玉和晴雯的关系一直很好,至少要比跟一般丫环好得多,但这只会进一步加深我们的困惑——为何林黛玉对晴雯之死并无悲伤之意?
文章插图
笔者认为,分析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林黛玉的性格着手,林黛玉是一个极其敏感,而且喜散不喜聚的人。面对凋零的落花,林黛玉看着这些残花不但无人心疼,而且还会被过往的人们踩踏,甚至陷入污水坑中被玷污,黛玉由此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双亲去世,无依无靠。这种悲凉之境最终折射到林黛玉自己身上,所以她开始伤怀,甚至为此专门作一篇《葬花吟》来祭奠这些落花命运和自己的身世。
但反射到晴雯身上,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晴雯并非孤独无依,站在情感角度,至少贾宝玉是一直在乎她的,他也专门作了一首《芙蓉女儿诔》专门祭奠晴雯,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林黛玉对晴雯之死的悲痛感,另外,林黛玉本身是一个“喜散不喜聚”的人,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
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了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第三十一回
文章插图
这一点很重要,它完美解释了林黛玉的诸多奇怪言行,再比如第八回“贾宝玉大醉绛芸轩”,林黛玉来至宝钗处,恰好宝玉也在,于是黛玉便埋怨自己来的不是时候:
黛玉笑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热闹了。”——第八回
黛玉的这番话虽带着玩笑之意,但或多或少还是反映出黛玉的性情,她对人情冷暖一直采取小心翼翼的态度,她知道相聚之后,必然有离别,因此反而厌恶起相聚来,不得不说,林黛玉的思维方式的确很新奇。
文章插图
这种心态也可以用来解释林黛玉对晴雯之死的淡漠态度,黛玉对晴雯之死是有所触动的,但同时她又清醒地知道,这种事情迟早会发生的,因为人早晚都有一死,于是这种心灵之痛经过林黛玉自我意识的加工,就演变成了一种淡漠的态度。
【 林黛玉|黛玉对落花尚存怜惜之情,为何晴雯死后,黛玉却表现得很冷漠?】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 食盐|家庭用盐怎么选?无碘盐、低钠盐、玫瑰盐、加钙盐 很多人没选对!
- 王力|五言律诗中,四一结构常见的几种分类,工对与宽对的区别
- 章 华:用现代雕塑凝固冰雪运动的精彩|对话名家 | 童年记忆
-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四:王战:“汤因比之说”对当前有何启示?|东西问 | 文化
- 黄晓丹|黄晓丹:至今为止,我对世界的理解从未超出童年时读过的那些书
- 先祖们|翟所祥:过年上坟是寄托对先人的相思
- 对口|与专业不对口的“实习”有啥意义
- 鸡胸肉|快手多汁鸡胸肉
- 备注|海底捞回应“给顾客打标签”:明确禁止对个人信息进行备注
- 生死疲劳|莫言×余华《生死疲劳》对谈:人世间痛苦的另一面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