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 三 )


也无怪乎孔子要骂宰我“予之不仁也”、“予也 , 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孔子在乎的 , 不是“三年之丧”的形式 , 也不是“三年”这个时间的长短 。
从父母那里得到的 , 岂止是三年的怀抱之爱?为人子女 , 连三年之丧的回馈都不舍得?更何况 , 对父母恩的追念 , 又岂止是三年就足够?
可见 , 在孔子看来 , 做到诚敬的侍奉、名誉的维护、长远的追念和精神的承继 , 才是真正的“孝” 。
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
文章图片
孔子剧照
如何做到前述之人格?当然是通过学习
勤奋学习 , 可以使自己拥有广博学问 , 充实内在 , 进而将所学的圣贤之道内化为己身之修养 。 所以 , 孔子非常注重“学习” 。
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他从小就立志向学 , 而且也很以自己的“好学”为傲——“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 不如丘之好学也 。 ”
所以 , 孔子坦言:对于学习 , 自己不会满足 , 丝毫不厌倦;为了学习 , 连吃饭都可忘记;沉浸于学习 , 可以忘掉忧愁 , 甚至连快老了都不知道 。
他认为自己的好学程度 , 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 他不轻易许人以仁 , 对自己也是如此 , 即使别人如何夸赞和肯定 , 他仍不敢自谓达“圣、仁”的境界 。 但是 , 夸他不厌烦地学习、不倦怠地教人 , 他倒是欣然接受 。
所以 , 孔子注重的 , 与其说是学习所得的知识 , 不如说是一种重视“学习”的脚踏实地的态度 。
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
文章图片
孔子剧照
玲珑说
孔子对人的期许 , 有四种分类:圣贤、仁人、君子、士人 。
“圣贤”者 , 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 , 是理想政治家的楷模 , 是治世的最高目标 。
“仁人”者 , 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 是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 是理想中的完美人格 。
“士人”者 , 是有志于学的读书人 , 是相对基本的层级 。 而再更高一层 , 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子” 。
“君子”和“仁人”非常接近 。 只是 , 在孔子心中 , “仁”是卓然不凡的境界 , 他不轻易以仁许人 , 所以在谈到一些具体行为时 , 他就以“君子”之名代之 。
【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 用毕生心力 , 毫不松懈地追求 , 也不一定达到“圣贤、仁人”的目标;但是 , “君子、士人” , 一般人皆可做到 , 而且也应该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