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

孔子的思想 , 自古至今均受钦仰 。 在《史记》中 , 司马迁引《诗经》文字赞曰:“高山仰止 , 景行行止 , 虽不能至 , 其心向往之 。 ”可见 , 他对孔子的人格及学问 , 瞻仰不已 。
孔子之学说博大精深 , 而其流传之道有二:一为口授 , 一为著述 。
虽然孔子自云“述而不作” , 却仍有可资探求其思想的作品流传下来 。 其中口授者 , 即为《论语》 。 它是自古以来探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 。
“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仁”的意念 , 几乎贯串在整部《论语》中 。 可以说 ,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 也是各方面主张的最高准则 , 更是人格养成的最高道德理想 。
孔子一向不轻易以仁许人 。 那么 , 在他心中 , “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
文章图片
孔子剧照
“仁”的广义含义 , 是兼摄诸德 。 从各弟子问“仁”的回答上 , 可整理出“恭、宽、信、敏、惠、敬、忠、礼”等内涵 。
再更具体来说 , “仁”的根本 , 是一种爱人的意识 , 即“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以成己 , 然后不只爱自己的亲人朋友 , 还要推而及于一切人 , 这是一种关怀、平等、博爱的精神 。
“仁”适用于各种情形中 。
“出门如见大宾 , 使民如承大祭”所表现的 , 就是用恭敬、庄重、虔诚、严肃、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人民 , 这就是合于“仁”的态度;“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就是要能将心比心;更积极一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每个人能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消极的、积极的 , 一样在“仁”的规则下进行 。
“仁”是无所不在的 , 说话谨慎也符合其准则;“先难而后获” , 不计得失 , 不惮所难为 , “仁”亦在其中 。
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
文章图片
孔子剧照
“仁”是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 。 性格上“刚、毅、木讷” , “近仁”;言行表现上“巧言令色” , 则“鲜矣仁”;所以“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 , 无时无刻都要以“仁”为准则 。
修养“仁”德的人 , 除了对己身的要求之外 , 在面对外部环境时 , 心中也有一把无形的尺 。 用此标准 , 可以客观评断人事 , 不会纵容“恶”的存在 。
孔子曾总结“仁”的功效 , 因为“仁者安仁” , 就像山一样厚重不迁 , 所以“乐山”;仁者心中有不变的准则 , 所以少私寡欲 , “好静” , 所以恬淡长寿 。
在修养“仁”的方法上 , 孔子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 就是“为仁由己” 。 只要有心修为 , “斯仁至矣”;“博学而笃志 , 切问而近思” , “仁在其中矣” 。
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
文章图片
孔子剧照
“仁”的重要性“甚于水火” , 甚至超越师生伦次——“当仁 , 不让于师 。 ”
重伦理如孔子 , 尚且如此言之 , 即可见得“仁”处在孔子思想的最高位阶 。
恕、忠、信——君子的基本准则
“仁”是修养己身的最高准则 , 是终其一生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孔子自己提出了可以贯串其中的基本道理 , 就是“忠恕”二字 。
“尽己 , 曰忠;推己及人 , 曰恕 。 ”
将己身修养好了之后 , 要能够推己及人 , 扩大到影响别人 , 让别人也可以像自己一样好 。 这就是孔子的“恕道” , 是“成己”亦“成人”的广博胸襟 。
无论任何品德 , 都可用这项“忠恕之道” , 所以它是可以“一以贯之”的道理 。
玲珑文史|做个“君子”也挺好的,《论语》:即使做不成“圣贤、仁人”
文章图片
孔子剧照
那么 , 何为“忠”之道?
在君臣关系方面 , “行之以忠”是一种尽忠职守的态度 , 包含了“尽职责本分”及“忠诚无二心”这两种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