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中国古代“钓鱼文化”: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名利官场双收也


『柳宗元』中国古代“钓鱼文化”: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名利官场双收也
文章图片
『柳宗元』中国古代“钓鱼文化”: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名利官场双收也
文章图片
『柳宗元』中国古代“钓鱼文化”: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名利官场双收也
文章图片

渔翁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一首《江雪》可谓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 再配上宋代马远的名画《独钓寒江图》 , 大致就构成了今日无数人心中的渔翁形象—孤傲清高 。 为何存在于意识中的渔翁有着如此高大的形象 , 且听慢慢道来 。
渔与鱼文化的形成由来
1、渔者的由来
远在燧人氏时代 , 有着较高智慧的智人发现钻燧取火可以去除食物的腥臊 , 一时极得民心 , 顺势成为一代王者 。 也在此时 , 燧人氏族发现鱼类的食用方式 , 一举将可获食物的范围从陆地拓展至水域 , 伴随着食物种类的丰富—陆地蔬果、水中鱼虾皆可食用 , 人类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拓宽 , 人们渐渐摆脱了气候和地域的约束 , 人群沿着河流海岸之间散布开来 , 此为初代渔者 , 这时的人们初步具有了捕鱼的能力 。
到了舜时期 , 渔者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 , 用来管理渔猎生产 。 此时渔猎占主要的财产地位 , “虞不出则财匮少”渔猎文化也开始初具规模 。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 渔猎一直都是社会财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 即使后来种植业开始兴盛 , 一时也没能取代渔猎 , 成为主要的财产来源 。 “夏桀贵为天子 , 富有四海”这一句便足以看出渔猎的地位 , 天子最大的财产是“海” , 因为渔者以海为生 , 因而渔猎是得到财产最主要的方式 , 旁人无可出其右 。 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春秋战国时期 。
渔猎生活
2、渔文化的形成
因渔猎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 , 鱼类在早期极为受人追捧 , 甚至有人拿鱼骨做成了首饰佩戴在身上 , 虽说不乏爱美和猎奇心理 , 但饰品大多采用鱼骨亦可见其深得人心 。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 氏族公社时期 , 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称为“龙”的生物 , 有记载为:“鳞虫之长 , 能隐能现 , 能细能巨 , 能短能长 , 春分而登天 , 秋分而潜渊” 。
这是当时的人们臆想出来的能力非凡的生物 , 而这个闻所未闻 , 见所未见的生物却与赖以生存的鱼类有着不小的关联 。 “鱼满三百六十 , 则蛟龙为之长 , 而将鱼飞去”显然 , 臆想出来的龙不过是鱼类的高级形式 。 人类会把弱小的鱼类想象成如此庞然大物 , 足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鱼类是有一种隐秘的尊崇 。 当然了 , 鱼类本身弱小 , 不值得畏惧与尊敬 , 所以要在此将它描述的夸张而威武不凡 , 以此顺理成章的进行膜拜 。
钓鱼文化初成
钓鱼很讲究钓具、食饵和技巧 , 非一般人能掌握 , 恰在战国时期 , 出现了一名钓鱼高手 , 名为玄洲 , 据说此人在钓鱼上颇有成就 。 楚襄王听闻此事 , 派宋玉等人跟随他学习钓鱼 。 习得精髓的宋玉著成《钓赋》 , 将其要点详细介绍:“以三寻之竿 , 八丝之线 , 饵若蛆蚓 , 钩如细针 , 以出三尺之鱼于数仞之水中” 。 文中还写道钓大鱼时的精彩瞬间 , “退而牵行”“因水势而施之”足见玄洲其人名不虚传 , 确实技艺高超 。 而宋玉此举 , 无疑起到了一个开拓的作用 , 玄洲的经验也因此得以广泛流传开来 。
1、钓鱼与网鱼渔夫和渔民
钓鱼不是件简单事 , 传闻姜子牙的徒弟武吉花了一天时间 , 也不过钓得大鱼七八尾 。 寻常百姓人家若是以此为生怕是无可奈何之计 。 钓鱼在此时可算得上是达官贵族消遣的玩意儿 , 那数尺钓线 , 无论是何材质 , 哪怕是最为普通的麻丝 , 也是普通百姓负担不起的 。 但民间自有民间计 , 钓鱼不成 , 那便网鱼 , 这做法虽粗暴 , 但成果十分可观 , 碰上运气好时 , 一天能捕到数十条鱼 , 不说大富大贵 , 温饱度日总是不愁的 。 渔夫与渔民的界限并不模糊 , 反而十分清晰 , 捕鱼为生者 , 乃渔民 , 钓鱼以消遣者 , 是渔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