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老中医|艾灸你知道多少?关于艾灸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青年老中医|艾灸你知道多少?关于艾灸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本文插图
艾条和艾叶
随着国家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 大家的养生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 , 加上国家对中医的重视 , 及对于中医政策的放开并大力支持发展中医相关产业 , 作为准入门槛较低并且不属于医疗法规所限制的侵入性疗法 。 艾灸这一传统医学的外治方法 , 自然就进入了商家眼中 , 成为了众多养生保健行业的主打产业 , 也成为了广大民众心中养生保健祛病的香饽饽 。 各种养生会所 , 保健会馆 , 足疗馆 , 美容院 , 甚至还有专门的艾灸馆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布大街小巷 , 也有众多的艾灸类书籍充斥着书店柜台 。 这些地方往往水平参差不齐 , 鱼龙混杂 , 为了招揽顾客往往是把艾灸捧上了神坛 , 把艾灸疗效吹得神乎其神 , 甚至包治百病 , 百无禁忌 , 不管是男女老幼 , 寒热虚实 , 也不论你得的是癌症晚期还是感冒发热 , 反正是无所不治 , 无所不能 , 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关于艾灸你又了解多少呢?
一、什么是艾灸?艾灸是灸法的最主要一种 , 因为灸法用的材料主要就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 所以也常称灸法为艾灸 。 灸法古称灸焫(ruo) , 《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满病 , 其治宜灸焫” ,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 , 灸之所宜 。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 , 针之不到 , 必须灸之 。 ”它弥补了针刺和药物治疗的不足 , 并且操作简单 , 安全有效 , 经济节约 , 是中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针刺疗法一起合称针灸 。
二、艾灸有什么作用?说艾灸之前先说说艾叶 ,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 , 生温 , 熟热 , 纯阳之能性 , 能回垂绝之阳 , 通十二经 , 走三阴 , 理气血 , 逐寒湿 , 暖子宫 , ......以之灸火 ,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 ”说明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作用 。 艾叶经过加工 , 制成柔软纤维状的艾绒 。 用艾绒作施灸材料,其优点是:第一,便于接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有力而不起火能窜透肌肤 , 直达深部,故能较好地发挥防病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 又因艾叶药源广泛,价格低廉 , 所以几儿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 灸法就是通过灸火的温和热力 , 作用于身体的经络穴位 , 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 , 温补脾肾、回阳固脱 ,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 。
青年老中医|艾灸你知道多少?关于艾灸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本文插图
中药艾叶
三、艾灸都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藏寒生满病 , 其治宜灸焫” , 所以艾灸适用于虚证、寒证、阴证 。 适用于慢性久病. 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 如:寒凝血滞 , 经络痹阻引起的风寒湿痹、痛经、腹痛 , 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的吐泻等证;牌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等证:及阳气虚脱、中气下陷和外科疮疡初起及疮疡久溃不愈等 。 而现在好多地方都是无论说明情况 , 只要你来了就是艾灸 , 也不管你是寒热虚实(当然 , 他们也压根儿就不懂) , 也不管你什么经 , 什么穴 , 每穴灸几壮 , 该补还是泻 。
四、艾灸怎么施灸?曾见参观过一些艾灸会馆 , 见他们都是衣服脱光 , 从上到下、从前到后 , 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艾灸盒 , 那特么哪是艾灸呀?那明明是烤火呀!而且根据他们自己的冬病夏治理念 , 天越热越要多灸 。 也曾亲耳听见一个在前一天于他们会馆做过艾灸的 , 问他们说:“我这做过艾灸怎么浑身虚脱一样 , 而且口干舌燥” , 只听他们的人员说:“没事儿的 , 正常反应 , 还是需要 , 多灸灸就补过来了 , 今天再多灸几盒” 。 我的天呀!真是无知者无畏!你就是不虚的人 , 大夏天的照这么个烤火法 , 烤的浑身大汗淋漓怕最终也是落得个汗随气泄 , 气随汗脱的气阴两伤的地步!那到底要怎么施灸呢?1、施灸的顺序, 在《千金方》中就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 "说明施灸的顺序一般是先条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柱是先小而后大 。 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 。 比如气虚下陷的脱肛,即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 , 这样更能提高疗效 。 2、施灸量一般凡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 腰背腹部及肌肉丰厚处,宜大炷多壮;头面、胸部及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宜大炷多灸 。 对沉寒瘾冷 , 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属风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 。 施灸疗程的长短,是施灸量的另一个方面, 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急性病有时只需灸治1~2次即可;慢性病可灸数月乃至1年以上 。 一般初灸时,每日1次 ,3次后改为2-~3天1次 。 急性病亦可1天灸2~3次,慢性病须长期灸治者,可隔2-3天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