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养生汇|“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 二 )
本文插图
“
“过午不食”要义是过午少食
”
多位医家认为 , “过午不食”并非过午禁食 , 而是少食 , “早饭可饱 , 午后即宜少食 , 至晚更必空虚”;“古乐府云:晚饭少吃口 , 活到九十九”;
但诸医家多反对吃夜宵 , “至于夜食尤当屏绝” 。 早在唐代 , 医家王焘就反对夜食:“人至酉戌时后 , 不要吃饭 。 若冬月夜长 , 性热者须少食” 。 酉、戌时相当于现代17到21点 , 也就是说 , 晚上9点之后最好不再进食 , 即使吃也要少吃 。
农耕社会民众的作息习惯是“日出而作 , 日入而息” , 太阳落山后再干活儿要点灯熬油 , “性价比”不划算 , 因此百姓多是天擦黑后就钻被窝了 。 中医认为 , 如最后一餐和入睡挨得太近可致食积不化而郁结成病 。
“最忌食后就寝 , 耳无所闻 , 脾即不磨 , 肺气又不为之四布 , 惟有郁结成病而已”;“人不得每夜食 , 食毕即须行步 , 令稍畅而坐卧 。 若食气未消 , 而伤风或醉卧 , 当成积聚百疾 。 ”;“胃方纳食 , 脾未及化 , 或即倦而欲卧 , 须强耐之” 。
“
按顿吃饭是文明进化的产物
”
原始社会里没有餐制 , 人们茹毛饮血 , 狩猎为生 , 逮着什么吃什么 , 什么时候逮着什么时候吃 。 到了农耕社会 , 人类开始种植谷菜、驯养禽畜 , 能自定食谱和进食时间了 , 所以孔子才强调“不时不食” , 即不到饭点儿就不能进食 。
可见 , 规律性用餐本身就是文明进化的产物 , 文化修养从餐桌开始且中外皆然 , 《礼记·礼运》说“礼之初 , 始诸饮食” , 英语文化culture与农业agriculture就差一个代表“田地”(agri-)的词头 。
秦汉以前 , 一日两餐相当普遍 , 人们将出工前吃的饭 , 称为“大食”(甲骨文)或“饔食” , 吃得相对饱一些;收工后吃的饭 , 称为“小食”或“飧食” , 这通常是将早上的剩饭用水泡一下就对付了:“飧 , 水浇饭也 , 从夕食” 。 因就食时间约定俗成 , 大食和小食在商代就被定为时辰专名 , “大食”指现代7到9点间 , “小食”指现代15到17点间 。
当然 , 餐制也因人而异 , 按礼仪 , 诸侯一天三顿 , 皇室一日四餐:“诸侯三饭 , 卿大夫再饭 , 尊卑之差也” , 可见农耕社会里 , 多吃一顿饭也是特权 。 古籍因此有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之分 , 12时辰和16时辰制里也有蚤(早)食、餔(bū)食、夜食之说 。 餔食指申时即15-17点间进食:“餔 , 申时食也” , 相当于商代的“小食”时间 , 都过了午时 。 城镇百姓三餐制大约是从两宋开始的 , 主要为适应商业活动的需要 。
本文插图
“
饮食有节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
”
古人养生强调:“食饮有节 , 起居有常 , 不妄作劳 , 故能形与神俱 , 而尽终其天年 , 度百岁乃去 。 ”其中的“食饮有节”就包括进餐定时、定量和五味调和等 。 过午不食行不行?不行!
“精”和繁体“氣”字里都有个“米” , 人就指着水谷来养精气呢:“精气二字俱从米 , 是精气又必资乎米” , 半天不吃饭 , 气就不足了:“谷不入 , 半日则气衰 , 一日则气少矣” 。
传统中医在餐制和食量上和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 , 都强调每顿少吃但多吃几顿:“食欲数而少 , 不欲顿而多” 。 像相扑运动员那样一天只吃一顿 , 但食量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仍会伤身 , “饮食自倍 , 肠胃乃伤” 。 所以食物总量要控制 , “每日饭食只宜八分 , 不可尽量”;饿过头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 , “恐觉饥乃食 , 食必多” 。
正确的做法是定时进餐 , 每餐少食 , “常如饱中饥 , 饥中饱 。 ”
- #高马尾#吴昕才是“逆龄魔鬼”吧?不靠化妆靠养生,高马尾造型哪像37岁!
- 深圳市@90后小伙深圳街头卖“养生小吃”,下雨都围满人,来得都是回头客
- 『檀香』既能收藏摆设又能养生冶病,“药材”型木雕渐成风尚
- 「银耳」适合夏季的三款养生粥,送给心情烦躁的你~
- 「食材」爱出汗就要多喝粥,夏日养生粥简单又美味,饭也不用做了
- 牡丹养生堂TB|前谷穴主治:热病汗不出,痎疟,癫疾,颈项肿,喉痹,颊肿引耳后
- 鸽子中医|黄豆比鸡蛋更营养!养生靠含渣豆浆 预防中风、糖尿病
- 中医艾灸养生TB|白菜萝卜统统靠边,它才是“菜王”!清理血管、养胃护胃很厉害,才几毛钱一斤
- 健康干货桶|4个养生小动作,“坐走站卧”养生也可以很轻松
- 光明网|早上空腹时,吃“3样”食物特别容易养生,难怪别人身体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