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养生汇|“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


崆峒养生汇|“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
本文插图
近日 , 有媒体报道 , 杭州29岁的小伙子5年“过午不食” , 结果胃粘膜广泛充血糜烂 , 长了两个巨大的溃疡(直径大于2厘米) , 还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
这些年 , 笃信“过午不食”的人不少 , 主要是因为一直流传的某著名中医专家说“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的说法 , 而反对此说者也多将矛头直指中医 。 那么 , “过午不食”真的是中医推行的养生方式吗?
崆峒养生汇|“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
本文插图

“过午不食”出自佛教而非医学

据笔者考证 , 医家最早谈论“过午不食”者 , 当推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昌 , 他在其医案专著《寓意草》中 , 介绍一例“血证兼痰证治法”时提到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 认为不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 , 饮食时间也与痰浊化生相关 , 从人体阳气变化规律看 , 中午之前阳气渐旺 , 可助脾运化 , 不易生痰;午后阳气渐衰 , 此时再进食 , 则饮食难化而变生为痰 。
用现代营养学观点看 , 喻氏此说有一误区 , 人体是恒温动物 , 其消化吸收能力变化与整体健康状态、活动方式和进食品种、数量相关 , 和自然界的晨昏昼夜变化并不一致 。 按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的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 , 午餐要吃好 , 晚餐要适量 。
喻氏之所以援引佛教“过午戒食”谈病后调护 , 与他由儒入禅、由禅入医的阅历有关 。 喻氏在京3年 , 郁郁不得志 , 心灰意冷后 , 削发为僧 , 遁入空门 。 诵习佛经同时 , 他还精研医学 , 并终于选择“不为良相 , 便为良医”之路 , 蓄发下山 , 还俗行医 , 直至终老 。 因此 , 喻氏指“过午不食”是出自佛教 , 其可信度较高 。
喻氏之后 , 多位医家著述 , 均有类似论述 。 而除喻氏外 , 其他医家异口同声直指此说出自佛教而非医学 。 如陈岐说 “释教过午不食” , 王孟英指“释氏有过午不食之戒” , 曹慈山讲“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 。
崆峒养生汇|“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
本文插图

僧人午后会吃茶羹和“代茶饮”

所谓“过午不食” , 佛教的准确说法为“过中不食”和“不非时食” 。 这里的“午” , 并非12时辰制中的午时 , 而是指正午时分即“可丁可卯”的12点整 。 按赵朴初先生的解释 , 为了珍惜居士供养和有利于清心寡欲 , 佛教徒一天只在正午前吃一餐 。 原因一是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 , 每天只托一次钵 , 日中时吃一顿 , 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二是过午不食 , 有助于修定 。 ”
【崆峒养生汇|“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茶羹
佛教徒诵经不能打瞌睡 , 为了提神可以喝茶 。 那时人们饮的茶并非清茶一杯 , 而是茶羹一盏 。 茶里要放葱、姜、枣、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一起煮后才吃 。 别的不提 , 单说大枣 , 从现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看 , GI值比葡萄糖还高!多吃俩枣也扛饿 。
代茶饮
除了茶羹 , 还有“代茶饮”给僧人吃 , 内含黄芪、茯苓、葛根、薏苡仁、通草、干姜、桑根白皮、鼠粘根、生干地黄、枸杞根、忍冬、菝契、麦门冬和葳蕤等14味 , 这14味都先捣碎 , 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捣成细末 , 吃之前加上少许盐、橘皮、荜茇等煮熟 , “煎以代茶” 。 这方子里 , 茯苓、葛根、薏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 , 多吃几盏也扛饿 。
药食
另外 , 据赵朴初先生说:“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 , 由于劳动的缘故 , 晚上非吃东西不行 。 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 , 但是被视为‘药食’ 。 ”可见 , 佛教的“过中不食”也有灵活变通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