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身经历的创业9大坑( 二 )


所以如果你是白丁创业 , 一定要把你认为能帮到你的人先圈进来 , 合伙人多几个也没事 , 很多伟大的企业创立之初都有超过5个7个合伙人 , 比如阿里、小米等 , 这很正常 , 大家资源一凑 , 起步就容易很多 。 至于股份 , 创业最大的问题是死亡 , 而不是分钱少 , 等你一次创业成功 , 有的是机会在下一次中拿到足够多的利益 , 所以不要去计较 , 先要让大家在这次创业中认识你 。
那如果一开始圈不进合适的人呢?也没关系 , 但一定要边做边物色边圈 , 你得有这个意识 , 不能自己一个人开始了就闷头往下做 , 这样瓶颈期会来得很快 。
我属于罗永浩口中的“产品经理型”创业者 , 至今蚂蚁私塾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是我敲出来的 , 甚至是每个按钮四个角的弧度 , 都需要我反复修正 。
我这样的人是属于天生的改变狂 , 就是看到不爽的设计就想自己捣鼓一番告诉大家这样才对 。
这种人从好的方面来看 , 有工匠精神;从不好的方面来看 , 撑死就一个产品经理 。
一款产品的成功需要很多很多的环节配合 , 不是你产品抠得不错就能成的 , 而这样的人由于别的环节都马马虎虎 , 于是就更容易没有长性——看到这个产品被自己改变了 , 很高兴 , 尽管它还未在市面上引起成功 , 但孤芳自赏也是可以的 , 同时不肯承认自己别处的能力有限 , 转而用关注其他事作为替代 , 比如突然又看到别的东西 , 又想去纠正和改变一番 。
这就让我兼着做的东西越来越多 , 最后分散了精力 。
你会发现蚂蚁私塾有一段时间我想去“蔡垒磊”化 , 比如解读引入了别人的 , 但后来发现并不成功 , 因为把关的人能力不够 , 最终导致了质量的大幅下降 。 去“蔡垒磊”化的方向是对的 , 但我的目的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精力不足 , 这就不对 。
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 如果我刻意去自己化 , 但精力还是有 , 那么我可以亲自把关所有的解读书籍;而我为了缓解精力不足 , 就等于把东西交给人家打理 , 这在初创的时候肯定是要完蛋的 , 所以大家看到我2020年又回归自己解读了 。
而我的其他东西 , 砍的砍 , 丢的丢 , 能交给合伙人负责的就交给合伙人负责 , 大家都专注负责自己的一块 , 精力聚合 , 权责明确 , 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
所以创业就一定要精力聚合 , 先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再去管下一件 。
创业接触到了用户以后 , 你会听到用户的各种声音 。
创业者当然应该倾听用户的声音 , 但用户的需求是千奇百怪的 ,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守住自己 ,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 就会被杂音扰乱了方向 。 全国有几亿人试图教张小龙怎么做微信 , 听谁的?
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时时刻刻问自己:
1.用户提的是他自己的个性需求还是共性需求?
2.你做的究竟是什么?
一家鱼档 , 由于几个用户说要酱油 , 就去附带卖酱油;又有几个用户说顺便拿点葱多好 , 又开始附带卖葱 , 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 当人家问起来买鱼去哪里时 , 鱼档的标签不见了 , 非常得不偿失 。
每个创业者都希望当别人说起什么时 , 自己就能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 , 但人的需求是极度个性化的 , 而你要提供什么服务?
这句话建议读三遍:
取你想服务的那部分用户共性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
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 , 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真正要做的是什么 , 然后砍掉那些你很看好的、你付出了心力去搭建的、你认为可以满足到一小撮人需求的项目和功能模块 。
这就是减法 。 创业者只有经历过减法的过程 , 才是真正又上了一个层次 。
创业处处是诱惑 , 创业处处是陷阱 。
有几个平台 , 一开始都是以“精品”标签打天下 , 但现在完全不是了 。
这几个平台 , 看起来体量大了数倍 , 但其实已经变得不伦不类 , 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 名气尽管大到家喻户晓 , 但真实情况 , 恐怕只有创始人自己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