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楼宇 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

明宪宗成化年间 , 江南地区有两个读书人出世 。 一个生于苏州 , 另一个生于余姚 。 苏州人比余姚人大两岁 , 他生性颖利 , 却常与狂生们一起纵酒 , 不事诸生业;余姚人较为愚钝 , 直到五岁才学会讲话 , 但他少有大志 , 喜欢读兵书 , 曾客访居庸、山海诸关 , 遍览天下形胜 。 后来这两人都通过了当地的乡试 , 其中苏州人还得了第一名 , 被称为“江南第一才子” 。
弘治十二年(1499年) , 苏州人与余姚北上进京 , 参加了当年举行的会试 。 结果余姚人及第得进士 , 开始步入仕途;而苏州人却因牵连泄题案 , 被贬黜为小吏 , 他不肯接受这样的判罚 , 宁愿决意于仕途 。 这一年 , 苏州人三十岁 , 余姚人二十八岁 。 弘治年间 , 余姚人历任工部、刑部与兵部 , 还主持江浙与山东地区的乡试 , 在官场中如鱼得水;苏州人在考试失败后 , 落魄还乡 , 生了一场大病 , 而且还休掉妻子 , 从此以卖画为生 。 正德初年 , 余姚人受到奸臣的构陷 , 贬居龙场 , 悟得了良知之学 , 将孔门发扬光大;苏州人则日夜纵情酒色以自娱 , 与友人谋建桃花庵 , 逐渐信奉佛教 , 自称“六如居士” 。 正德末年 , 宁王宸濠叛乱 , 余姚人仅用三十天就平定了叛军 , 功封新建伯;苏州人则通过装疯卖傻 , 避免了被宸濠所牵连 。
余姚人晚年主政两广 , 收纳门徒 , 布传心学 , 成一代宗师 。 而苏州人晚年却在穷困潦倒中落魄地死去 , 他在《临终诗》里表达了坦然的态度 , 认为活着既然如此的痛苦 , 那么死亡也就变得无所谓了:
生在阳间有散场 , 死归地府又何妨 。
阳间地府俱相似 , 只当漂流在异乡 。
这名苏州人就是唐寅 , 字伯虎;余姚人则叫王守仁 , 号阳明 。 就因为那次科举考试 , 他们的人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唐寅一失足而坠入深渊 , 阳明一落足而立德立功与立言 。
旧时楼宇 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
文章图片
唐伯虎(1470-1524)与王阳明(1472-1529)
唐伯虎最初并无意于功名仕途
在唐寅死后 , 他生前的挚友祝枝山写了一篇《唐伯虎墓志铭》 , 介绍这位在人间中漂流了一生的诗人 。 据祝枝山回忆 , 唐伯虎天性颖利 , 自小就非常聪明 , 但他并不是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 , 并非年幼时就以擅长写八股文而著称 , 他是另一种类型的天才 。 唐伯虎年少时性格孤僻 , 只喜欢在家里读书 , 几乎从不迈出大门一步 , 甚至连门外的街陌都不曾熟识 。 他没有朋友 , 也不喜欢跟别人说话 。 祝枝山初次与他见面时 , 只是报以沉默 。 直到某一天 , 唐伯虎才赠送了两句诗给这个陌生人 。 祝枝山便借回书的机会 , 劝导这个比自己小九岁的后辈不要过于孤僻 , 所谓“万物转高转细” , 华山虽高 , 却不能形成聚落、城郭 , 一味曲高和寡 , 对自己未必是好事 。 唐伯虎虽然肯定了他的观点 , 并与之交好 , 但仍旧是“一意望古豪杰 , 殊不屑事场屋 。 ”
伯虎的父亲唐广德因经商而致富 , 他希望儿子能参加科举考试以便光宗耀祖 , 为此强迫伯虎读五经之书 。 看到儿子消极的学习态度 , 唐广德预言道:“此儿必成名 , 殆难成家乎?”在父亲去世之后 , 伯虎依然无所事事 , 整日醉心于酒色 , 以写诗作画为乐 , 并不屑于经史 。 祝枝山见状 , 又继续规劝说:“子欲成先志 , 当且事时业” 。 认为世俗皆以科举功名为正路 , 伯虎虽然有自己的梦想 , 但也应循序渐进 , 先通过科举考试后再说 。 唐伯虎无奈 , 只得答应道:“诺 , 明年当大比 , 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弗售 , 一掷之耳 。 ”他承诺会静下心来学习一年 , 如果考试不能合格 , 以后就听从自己的爱好 , 不再执着于功名了 。
结果 , 第二年唐伯虎参加应天府的乡试 , 成功考取了第一名 , 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 满怀期待地参加弘治十二年举行的全国会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