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方寸之困:纳米级芯片通关路,原创( 三 )


从2011年发布的22nm节点到2019年公布的5nm节点 , 这种FinFET立体结构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
在FinFET结构下 , 近几年 , 手机芯片正取代笔记本电脑芯片 , 成为推动制程工艺继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
2016年 , 诞生的三星Exynos9和高通骁龙835等开始采用10nm制程的芯片 。 2018年 , 苹果在iPhoneXS上首先用上了7nm制程的A12Bionic芯片;紧随其后 , 高通骁龙855和华为海思的麒麟980也采用了台积电的7nm工艺 。 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正式进入7nm时代 。
2020年正式进入5nm时代 。 骁龙X60成为全球首款基于5nm工艺打造的芯片 , 也是全球第一款5nm工艺的5G芯片 。
但难度也同时存在 , 也就是5nm再继续向下发展时 , 晶体管将经历穿过栅氧化层的量子隧穿 , 即使采用这种三维结构也会出现漏电的情况 。 因此 , 5nm制程一度曾被认为是摩尔定律的终结 。
而如果想推进到3nm制程 , 晶体管架构还需要要实现一种全新的改造 。
纳米芯片下一步 , 向3nm以下迈进
在5nm制程之后 , 芯片的下一个完整技术节点就迈向了3nm制程 。 2017年 , 台积电宣布计划在2023年开始批量生产3nm工艺节点 。 在2018年初 , IMEC和Cadence表示 , 已经使用极端紫外线光刻(EUV)和193nm浸没式光刻技术制作了3nm测试芯片 。
【脑极体方寸之困:纳米级芯片通关路,原创】而今年初 , 三星率先宣布已经成功制造出第一个3nm工艺的原型 。 在3nm技术节点上 , 三星采用一种新的环栅极(GAAFET)技术 , 也就是在GAAFET之上独创一种优化后的MBCFET结构版本 , 可以称为纳米片(Nanosheet) 。
据报道 , 环栅极(GAA)的结构 , 是在FinFET中的栅极被三面环绕的沟道包围的基础上的提升 , 即被四面沟道包围 。 这一结构使总硅片尺寸减小了35% , 同时功耗也降低了50% , 实现了更好的供电与开关特性 。
脑极体方寸之困:纳米级芯片通关路,原创
文章图片
(全环栅极技术GAAFET)
在纳米片的制程中 , 第一步是在基底上交替沉积硅锗层和硅层 , 形成超晶格结构 。 因为有锗的含量 , 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屏蔽衬层 。 这样每一个叠层由三层硅锗和三层硅组成 。 第二步 , 在叠层上设计微小的片状结构 , 紧接着再形成浅沟隔离结构 , 以及形成内间隔区(innerspacers) 。 第三步 , 再在超晶格结构中去除硅锗层 , 在它们之间留下带间隔区的硅层 。 每一个硅层构成器件中的纳米片或者沟道的基础 。 最后是沉积高K(高绝缘属性)材料作为栅极 , 在纳米片之间形成最小的间隔区 。
脑极体方寸之困:纳米级芯片通关路,原创
文章图片
(采用MBCFET结构的Nanosheet)
典型的GAA晶体管是纳米柱 , 直径才1nm大小 , 但是沟道需要尽可能宽地允许大量电流通过 , 所以三星把这几根纳米柱改成面积大的纳米片 , 被称为MBCFET晶体管(多桥通道场效应晶体管) 。 这是三星的专利设计 , MBCFE通过将线形通道结构与二维纳米片对齐 , 增加了与栅极接触的面积 , 从而实现更简单的器件集成以及增加电流 , 再次实现了功耗降低与性能提升的双向升级 。
脑极体方寸之困:纳米级芯片通关路,原创
文章图片
我们看到 , 随着晶体管微缩到只有几个原子厚的尺寸 , 晶体管制程迅速接近物理极限 , 相比较于摩尔定律的预计 , 晶体管密度的增长已经开始放缓 。
但是 , 在业内屡次认为已经逼近摩尔定律极限的情况下 , 芯片的制程工艺都又在不断突破新的记录 。 芯片在纳米级制程工艺上的提升 , 将带来晶体管密度的继续增加 , 这可以使得芯片包含更多种类的专用电路 。 这意味着 , 一个芯片可以调用不同的专用电路 , 执行包括一些优化的AI算法和其他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门计算 。
当然 , 半导体复杂性的增加 , 也意味着先进芯片制造的成本的大幅攀升 , 其中包括高端人才的需求 , 高端光刻机设备的采购等 。 当固定成本的增长超过了大多数半导体企业的利润增长 , 导致了在先进芯片的制造上形成了更高的进入壁垒 , 能够进入先进节点生产的晶圆代工厂数量正在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