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后浪”涌来“前浪”里的中年码农怎么活?

每经采访人员 胥帅 张虹蕾 宋可嘉    每经编辑 魏官红    
五一假期的尾声 , 《后浪》视频刷屏了朋友圈 , 但也引来不小争议 。 在这场“前浪不满、后浪无感”的对峙里 , 不少“大龄”程序员惶惶不安 , “后浪”奔涌而来 , 为自己贴上“前浪”标签的他们 , 自称是“996”的“韭菜” , 彷徨却又无可奈何 。
曾经 , 沉迷于传奇和梦幻西游 , 这群80后站在“前浪”浪头
, 誓要与面前的电脑厮守终身 。 可仓促之间 , 他们便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中年 。
中年 , 在这个标志着“成熟”的年龄阶段 , 家庭、事业、财富 , 看似拥有了一切 , 他们却有些力不从心 。
左手牵着年幼的儿女 , 右手扶着年过花甲的父母 。
房贷、教育等开支“大山” , 互联网人才结构性过剩 , 年龄增长带来的高薪压力 , 身体机能不可逆下滑……
就连刚满30岁的青年也恍然如临大敌 , “中年程序员太难了!”虽然拿着平均高达18153元的工资 , 但仅有13.57%的人在这个行业坚持了十年以上 。
有人说 , 程序员的转型就是离开 。 但也有人认为 , 竞争总是存在的 , 活下去的办法就是学习 , 阅历和经验 , 是“大龄”程序员积累的先发优势 。 “真正的人才一直稀缺 。 ”
毕竟 ,
在每个时代 , 真正站在浪尖的只有那一小部分人 。
转型焦虑:
熬不了“996”
 不敢轻易跳槽
隔了两天时间 , 何熙(化名)终于有时间刷了刷微信 , 得知了采访人员约访的消息 。 “只能有15分钟时间交流!”何熙抱歉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 , “996”的码农生活太忙了 。
何熙是一家游戏公司的资深程序员 , 仅比35岁的招聘红线小一岁 。 3月下旬 , 在一家咖啡馆里 , 何熙摸了摸褪去的发际线 , 嘟囔一句:“最近两年一直想转型 。 ”
2008年毕业至今 , 何熙已经写了12年代码 , “简直写腻了” 。 写腻了的还有老曾 , 他自称是“老古董级别程序员” , Python、C++这些都写过 。 2012年 , 他转型了 , “和机器打交道久了 , 更想和人打交道 。 ”
过着忙碌生活的还有周易 。 不过此忙非彼忙 , 已经从程序员群体“脱坑”的周易 , 忙着打理烤鱼、火锅生意 。 转行做餐饮 , 更多的是因为无奈 , 周易曾在华为当了两年程序员 , 他对程序员生活的评价是——重复的高强度脑力劳动 。 时间一长 , 着实扛不住“996”的生活 。
当“后浪”涌来“前浪”里的中年码农怎么活?
文章图片
2008年 , 学习计算机专业的陈彼得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沪飘” , 进入某世界五百强企业旗下的项目组 。
在陈彼得看来 , 就像踢球有球感、说话有语感一样 , 程序员具有的神秘力量被称为“码感” 。 有探索精神的优秀程序员 , 除了关注手中的代码 , 也会对技术框架和业务需求多加思考 , 再和产品经理“大战”三百回合 。
日子久了 , 他觉得身边30多岁的同事 , 就像一颗颗螺丝钉 , 在计算机前日复一日地完成重复性极高的工作 , “就像看见了10年后的自己 。 ”陈彼得形容 , 这是一种“恐怖的感觉”……
今年37岁的“老杨头”是成都一家游戏公司的游戏服务器主程 , 相当于架构师 。 经历过初期的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师 , “老杨头”已是高段位程序员 。 从低段程序员走到高段 , “老杨头”总结称 , 是拿命拼来的 。 然而在35岁之后 , “老杨头”感觉自己“提不动刀”了 。
“现在熬上一夜会犯困几天 , 以前天天熬夜到凌晨两三点 , 第二天早上六七点起床都能精神百倍 。 ”
“老杨头”感到身体机能明显下滑 , 而在他身后 , 有无数个毛头小伙 , 像他当年一样 , 精力充沛且雄心勃勃 。
当“后浪”涌来“前浪”里的中年码农怎么活?
文章图片
人至中年 , 半生已过 , 中年程序员该何去何从?
比精力 , 比不过时刻伏案在计算机前的小年轻 。
他们正处于巅峰状态——夜深人静时写代码 , 可以沉迷其中忘记睡觉 。
比思维 , 长期工作习惯形成路径依赖 , 思维革新谈何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