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

【爱历史】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
文章图片
读史知今 , 广西各地历史解说 , 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 , 欢迎关注!
镇边县 , 广西地界上的一个历史旧县名 , 按照地方行政沿革来说 , 就是今天的广西那坡县 。 如果严谨一点算 , 就本文题目来说 , “撤并”这个词并不准确 , 因为这个区域 , 从镇边县到那坡县 , 县域面积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 , 没有“撤” , 也没有“并” , 仅仅只是改了个县名 。
1953年 , 因为与周边相邻国家有特殊的历史关系 , 为了照顾对方 , 边境上的一些地名怕会引起对方不适 , 于是更改了名字 。 如凭祥的镇南关 , “镇”字太过犀利 , 所以 , 改为“睦南关” , 同样 , 镇边县就改为“睦边县”了 , 表达的都是睦邻友好之意 , 名字改得比较缓和 。
巧合的是 , 同样是到了1965年 , 国际环境发生变了 , “睦南关”又改为“友谊关” , 睦边县改为那坡县 , 当中的故事 , 只能另说了 , 反正从此以后 , 友谊关 , 那坡县的叫法就一直流传到现在了 。
那那坡县的历史往前推推 , 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广西人文:凭祥友谊关——我的曾用名很多 , 但叫镇南关最适合我》
【爱历史】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
文章图片
说远了 , 秦汉时 , 这里的历史很模糊 , 按史籍记载 , 那坡县这片地方属交趾郡地 , 至于当时归属哪个具体的州县行政建制 , 不可考了 。
历史发展到唐代后 , 大唐王朝虽然强大 , 但对于一些边远地区的实际控制能力 , 还是比较薄弱的 。 可是 , 大唐的繁荣空前 , 影响力很大 , 边远地区 , 周边地区也很乐意接受大唐的统治 , 以得到一些发展的实惠 。 于是 , 大唐王朝推出了一套羁縻制度 ,
说白了 , 场面上地方的行政归大唐官府统治领导 , 具体到地方事务 , 那就由当地有影响力的家族 , 酋长 , 地方老大之类的人来控制 。
由此 , 今天那坡县这片土地有第一次有了具体的行政区划 , 属安德州范围 , 总隶安南都护府 。
【爱历史】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那坡县志》
宋皇祐年 , 一个影响地方历史进程的事件发生了 , 那就是侬智高起义 , 史籍中有说 , 侬智高举兵最初只是反抗当时交趾官府的压迫 , 可后来一不小心 , 他把局势变成大了 , 建起了大南国 , 兵力一度影响了珠江流域以南的所有区域 , 从西到东 , 兵锋直达今日广州城下 。
这样大规模的地方武装起义 , 大宋朝当然是不接受的 , 于是派出“面涅将军”狄青南下平乱 , 宋皇祐五年(1053年) , 狄青征平侬智高 , 重新对广南西路西部一带进行新的行政划分 。 主要是分五寨 , 寨下又分羁縻州 , 峒 , 总隶邕州 , 各地由军中有军功的人任行政长官 , 并带领所部将士留守 , 得到了世袭权利 , 也算是戎边的意思了 。
其中 , 有一个镇安峒 , 其署地就在今天感驮岩(现那坡城北) , 这就是今天那坡县域第一次有了最具体的行政划分了 。
宋大观三年(1109年)三月 , 大宋朝廷把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 , 称为广西黔南路 , 但刚过一年 , 大观四年(1110年)五月 , 又重新把两路分开 , 并且开始在地方实行新的政策 。 于政和元年(1111年) , 在镇安峒建右江军民宣抚司 , 司署就在感驮岩 。 所以也有史籍称之为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 。
以此为基础 , 又过几年 , 镇安峒也就升置为镇安羁縻州 , 属邕州 。 正是这个行政建制的升级 , 一个影响了广西西部数百年历史进程 , 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的岑氏家族由此渐渐崛起 , 这就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下篇——《广西人文:土司文化——那坡县感驮岩 , 广西岑氏土官家族发迹之地》会提到的故事内容了 。
【爱历史】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那坡县志》感驮岩·丹桂塔
1271年 , 来自蒙古草原的忽必烈基本取得了天下 , 大元取代大宋已经是历史发展必然 , 但是 , 对于边远地方的州县 , 还是坚持着原来大宋的体系 , 改朝换代过程都会比中原地区慢上好几拍 。
直到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 , 元朝大兵南下 , 镇安州的掌权人 , 岑从毅才不得不改旗换帜 , 归附大元 。
版图已定 , 元朝把镇安州改为镇安路 , 辖镇安州 , 安德州 , 归顺州 , 上映州 , 下雷州 , 一百多个溪峒 , 路治设于感驮岩 。 可以说 , 这也是那坡县历史上作为区域行政中心管理的最大区域了 , 即今天那坡 , 德保 , 靖西 , 天等 , 大新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