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为什么如此思念家乡 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唐朝不到三百年,留下了近五万多首诗歌,其中佳篇名作数不胜数 。读多了唐诗会发现唐诗有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乡愁”
两首后人排名的唐诗“七律第一”「黄鹤楼」与「登高」皆是“乡愁”为主题,唐诗三百首当中起码有一大半写“乡愁” 。
难道唐人都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吗?当然不是,古代农业社会,大部分人方圆活动范围不会超过五十公里 。那为什么文化鼎盛的载体——诗歌,为何出现如此多的乡愁诗?商人会漂泊异乡,可惜商人不掌握知识文化,即便想念家乡,也只能请人写家书寄回去,不为历史所载啊!所以思念家乡只有那些掌握知识文化的人或羁旅、或升迁、或贬谪、或从军,他们用诗歌表达出来,也是文化人将它们收录,才能跨越时空为后世所知 。
汉朝的用人制度是征辟、察举制;征辟可以简单理解为官方下公告广招天下有名士到朝廷为官;察举可以理解为自下往上举荐孝道清廉之士 。这种用人制度基本上逃不出贵族政治,知识掌握在少数“世家豪族”手里;那个年代印刷还没发明,造纸技术也很粗糙,读书并未普及开来,你到朝廷做官最少要能看懂公文吧!文盲不可能进得了官僚系统 。
贵族政治往往做官在当地,异地升迁也有能力举家迁徙 。
隋朝到唐朝初年官僚系统也基本是“关陇世家”垄断,这些世家豪族又姻亲关联、利益捆绑,往往皇权政令只要这些官僚不同意,便很难推行,“雄才大略”的隋炀帝看出问题所在,创造性的“开科取士”从平民百姓当中选人用人,用民间选出来的官僚对抗那些“世家豪族” 。可惜隋炀帝还没来得及扳倒“世家豪族”,反被“世家豪族”的李家扳倒 。李世民基本顺从了这些“世家豪族”,名为“家天下”,实则与“豪族”共治天下 。唐朝一直到武则天,才算彻底扳倒“世家豪族”,完善了“科举制”,选人用人出自民间,加上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完善,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参加科举,向上攀爬 。
唐诗空前繁荣是从陈子昂开始的,正好是武则天当政时期 。科举制改变了官僚系统,官僚不再出自那几个世家大姓,更多来自“寻常百姓家” 。眼界开阔、地域广博,陈子昂来自四川,张九龄来自南岭,杜甫来自河南…… 。这些掌握知识文化的官僚,远离家乡来长安做官或地方做官或驻守边关,夜深人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乃是真情流露,而他们的“乡愁”才能载入史册 。
【唐人为什么如此思念家乡 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台湾人余光中也写“乡愁”,读起来像那么回事,其实就是“无病呻吟” 。古人思念家乡那是因为交通不便,中国地大物博,从岭南到长安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不可能想家就回家 。余光中生在四川长在台湾,他在诗歌表达“乡愁”,他家乡在哪?四川是家乡,台湾也是他家乡,就是他思念童年的家乡,买张机票从香港转机也不困难吧!
像今天游子遍地为什么我们不像古人那样思念家乡,是我们不爱亲人不爱家乡吗?当然不是,是交通工具的巨大进步,通信工具的便捷,想家买张机票或车票,想亲人打个电话发个微信 。
总结一下,唐人思念家乡一是“科举制”改变了原来的“世家豪族”官僚体系,让掌握知识文化的官僚更多出自“寻常百姓家”,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官僚远离家乡容易产生思乡念家的真情实感;二是唐朝疆域辽阔,知识分子在朝做官往往一辈子难回乡一两次(像贺知章、张九龄都是老来辞官归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