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的这行小字

作者丨目目
那些黑色、红色的小磁珠,直径不过几毫米,看上去毫不起眼 。稍稍靠近,靠近到相距小于5厘米,磁力便会令它们牢牢吸附在一起 。超过5000高斯的磁力,相当于即使隔着近100张A4纸,仍能互相吸引 。在互联网上,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巴克球”,从国外传入,不同颜色、数量的巴克球借助磁力,可自由组合成数亿种几何图案,近年来随着短视频风靡网络 。

淘宝的这行小字

文章插图
巴克球磁力强大 来源:科普自媒体“老爸评测”视频截图
这款原本为成年人设计的“网红”解压玩具,常常因家长管理不当,给孩子们悄然带来伤害 。2020年,陆续有儿童因误食巴克球而住院手术的案例发生 。一则数据显示,误吞磁性玩具的近半数患者年龄在3岁及以下 。
如何正确使用这款海外舶来的新产品,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市场监管、淘宝商家与平台……围绕小小的巴克球,展开了一场全社会的科普行动 。
如今,在手机淘宝上搜索巴克球,可以在多个场景下看到醒目的提示:巴克球有强磁性,请远离婴幼儿,请勿吞食,如误食,请速就医 。
疤痕苏婷有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个7岁,一个5岁 。她是全职妈妈,孩子们在屋内玩着玩具,她在一旁照看 。嬉戏打闹间,小儿子的上衣被撩起一角,一条弯弯扭扭,长达十几厘米的疤痕醒目可见 。
这是一条本可以避免的疤痕 。回忆起当时,苏婷仍觉得内疚 。2020年4月,因为疫情,两个孩子漫长的时间都在家里度过,正是好奇好动的年纪,他们偶然在手机上刷到巴克球的视频 。视频内,一颗颗带有磁力的巴克球颜色各异,通过不同组合能变化成汽车、手枪等各种形状,他们一下子喜欢上了 。在苏婷家,玩具是一种嘉奖 。“表现好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给他们奖励,由他们自己选择奖品 。”
淘宝的这行小字

文章插图
各种不同颜色的巴克球 来源:网络图片
作为奖励的巴克球,很快捕获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有时候,孩子们把巴克球放在脸上玩,被苏婷撞见,她吓唬他们:“掉进鼻孔要去医院开刀的 。”但大多数时候,苏婷没当一回事儿,她想,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了,怎么可能还会吃玩具呢?
直到那个平常的下午 。
“被这个玩具送进手术室的孩子已经不计其数 。”严肃的语气,醒目的提示语,苏婷刷到“老爸评测”的一条科普视频,短短几分钟,专业人员用各种方式模拟了巴克球的原理和危害 。苏婷纳闷,这个球这么小,难道吃进去不会自己排出来吗?想起自己家里也有,她随口问孩子们,“你们没有吃过吧?”
两个孩子仰起头,呆呆地回答:“吃过啊 。”
苏婷心中一惊 。她立刻想到,不到5岁的小儿子这几天正嚷嚷着肚子痛,饭也没好好吃,她本以为是普通的消化不良,还去药店买了促消化的药 。现在她意识到,元凶可能另有其人 。
如果不是那天的无心一问,苏婷不知道,也不敢想她会被蒙在鼓里多久 。去医院的路上,他们甚至想不起到底吃下了多少颗 。大儿子告诉苏婷,只吃了1颗 。小儿子则说,看到哥哥吃了,他也吃了2颗,后面趁哥哥睡着了,又偷偷吃了几颗 。天真的孩子们,并不知道将面临什么 。
穿孔一颗颗小球紧密地连在一起,经医生提醒,苏婷才知道,那是小球被误吞后,由于强大的磁力,隔着小肠的肠壁,把好几节肠道黏在了一起 。X光显示,苏婷的大儿子一共吞下了3颗,而小儿子则达到惊人的8颗,多处肠胃穿孔 。经过几天的治疗,大儿子成功自行排出了,而小儿子则没有这么幸运 。
“每天要抽很多血,做胃镜、肠镜,一点点确定这些珠子的位置,最后发现肠胃一共有4处穿孔,有一截肠子已经黑红色了 。”回忆起那天,苏婷有些哽咽 。手术后第三天,一截肠子破了,只好又做一次手术把它切掉 。短短三天,不到5岁的小儿子经历了2次开腹手术 。
对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主任、阿里健康医鹿签约医生高志刚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小孩子吃巴克球来住院的,基本每个月都会遇到 。”
高志刚见过很多焦灼的父母和茫然的孩子 。有的孩子陆陆续续吃下的巴克球在身体里吸附在一起,胃部和小肠对穿 。有的家长跑了四五家医院,都没能查清孩子莫名腹痛的原因,最后发现是吃了巴克球,一个没忍住,直接给了孩子一巴掌 。最离奇的,有小男孩偷偷往下体塞了40几颗巴克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