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由来

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境内东江蜿蜒,总面积11347平方公里 。
惠州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已经开创了岭南文化之风气 。
隋唐时期,惠州成为“粤东重镇”,作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惠州古时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 。
宋代因苏东坡的到来造就了惠州灿烂的文化,上千年来,东坡文化是惠州文化的符号,且影响深远 。
惠州还是潮汕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地,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多姿多彩,形成了当地丰富且独特的文化特征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惠州市常住人口为6042852人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由来

文章插图
大美惠州
一·为何叫惠州?
根据历史记载,惠州在古代曾称循州、祯州,并一直沿用到了宋代 。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惠州”之名开始真正走上历史舞台 。公元1020年,当时仅有十岁的宋仁宗还是太子,为了避讳他名字中赵祯的“祯”,祯州改名惠州,从此诞生“惠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历经千年 。
至于为何起名叫惠州,至今未看到很可靠的记载,这个问题将另文探讨 。
惠州还有一个别称,鹅城,这有什么说处呢?
在惠州的南湖西面,有一座高70多米的小山坡,郁郁葱葱,形似飞鹅张翅,名曰“飞鹅岭” 。
相传当年谢灵运来到广州,“梦游”罗浮,乘木鹅船逆东江而上,抵达惠州这块“仙源福地” 。
江湖水茫茫,谢灵运在小船里过夜,第二天,木鹅船竟然化成一座小山头,谢灵运就在小山上羽化升天 。因小山似鹅,惠州也因此而得名鹅城 。
北宋绍圣三年的秋冬之交,贬谪惠州的苏轼写就一篇《白鹤新居上梁文》:“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鹤观一峰,独立千岩之上 。海山浮动而出没,仙圣飞腾而来往 。”
从此,惠州的古称“鹅城”正式出现在了文字记载中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由来

文章插图
鹅城


二·苏东坡在惠州的日子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惠州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这句诗,道出了苏东坡对惠州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 。
作为文人,苏轼是位公认的文学大家,作为官员,苏轼是为民造福的实干家,不过他的从政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和荆棘 。
他前期不合于变法派的王安石,后期又不合于守旧派的司马光,在官场上总显得不合时宜,处处碰壁 。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兼程,带着家人千里迢迢赴贬所,途中艰难困苦应该不难想象 。
他在后来的诗文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两眼昏花、左手麻木,发白齿落、日夜奔波 。由于疾病缠身,苏轼走得极慢,那些押送者都不愿前往,而先生自己又无钱雇人买马 。
当时的岭南是瘴气之地,穷山恶水,野兽出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
苏东坡虽挂了一个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实际上他根本无权处理公事,几乎没有俸禄,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顿 。
惠州人民很同情苏东坡,当时有一位姓王的参军,将自家闲置的半亩地借给他 。惠州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苏轼学会了种菜,他把王参军家的半亩地全部种了菜,终于解决了生计问题 。
有一次苏轼半夜喝醉了,没有东西解酒,他就下地摘菜,然后煮着吃 。酒足菜饱,苏轼即兴赋诗: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
苏东坡在惠州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又七个月,却与惠州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 。他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为惠州增了辉,使当地人情风物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展现,赢得了惠州人们真诚地爱戴和永久的怀念 。
苏轼在惠州时,虽然条件很有限,但他还是利用自己的名望、威信,通过建议、倡导、募捐等方式,把对民生的关怀落实为一桩桩具体的工程 。
比如修建水磨,请建军营,掩埋骸骨,施医散药,推广插秧之法,普及插秧船的使用,改善税项……想方设法提高生产力,减轻百姓负担 。
为了方便惠州西湖两岸的交通,浚疏水利,苏轼向主政官员提出了“两桥一堤”的惠民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他不仅劳心劳力、四处呼号奔走,而且积极参与其中,甚至慷慨解囊 。由于手头拮据,无钱可捐,便将皇帝赏赐的犀带捐赠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