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中国服装大败局:一流市场,二流产品,三流品牌( 三 )


它们或许可以向以“零库存”著称的优衣库取取经:优衣库平均库存周转天数是83.72天 , 其秘诀在于精细化的库存管理 , 员工会以7天为单位进行数据追踪 ,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 控制库存量 。 而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无疑需要巨额投资 。
3、从企业治理方面来看 , 我国服装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 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 , 经营风险较大 。
大多数服装企业老板热衷于赚快钱 。 服装板块的上市公司并不少 , 但很多公司并没有大力投入研发 , 而是短期利益至上 , 品牌、渠道也相应追求短平快 。
它们一旦圈了钱 , 就开始多元化 , 进军暴利行业 , 主业被晾在一边 。 但服装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极少 , 多赛道经营风险更大 , “拆东墙补西墙”式操作很容易将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即便一些企业能抵挡住外界的诱惑 , 也免不了激进扩张 , 高库存、高租金压顶 , 陷入品牌老化、营收下滑的恶性循环 。
其次 , 软实力方面 , 国际资本掌控着中国时尚市场的话语权 。
现代服饰本就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 , 国内服饰发展历史较短 , 尚不足以支撑百年大牌 。 在品牌力塑造上 , 国内自主品牌大都聚焦大众市场 , 甚至三四线市场 , 品牌形象塑造缺乏长远规划 , 多为粗放式经营 , 与国际大品牌差距很大 。
更重要的是 , 中国自主品牌的弱势地位 , 源自强势文化的“入侵” 。
在洪晃看来 , 中国本土的主流时尚舆论一直控制在西方资本手里 。
早在1979年 , 皮尔·卡丹来到中国 , 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场秀 。 “他直接把法国人的审美植入中国人脑海里 , 后者当时在生活享受和美感追求上还是一张白纸 。 ”
1988年 , 法国ELLE杂志中文版《时装之苑》成功创刊 , 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时尚杂志 。
90年代末 , 大部分奢侈品牌已经进入中国 , IDG投资了中国本土的时尚集团 , 引入了美国出版集团赫斯特旗下品牌 , 如《时尚COSMO》《Esquire(时尚先生)》《BAZAAR(时尚芭莎)》等等 。 洪晃认为 , 自此开始 , 中国女性审美已完全西化 。
2005年 , 美国康德纳斯集团头部刊物《VOGUE》进入中国 。
“在这之后 , 中国的时尚舆论就被海外媒体紧紧控制着 , 而这些海外媒体与海外快时尚公司总部合作密切 , 导致中国服装品牌和本土杂志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 ”洪晃表示 , 这也是为什么当“新疆棉”类似的事情发生 , 中国时尚舆论集体失声的原因 。
【国潮当道 , 前景可期】
值得欣慰的是 , 新疆棉花事件后自主品牌反应迅速 , 利用这次危机作了正面宣传 , 国产品牌崛起成为众望所归 。
申万宏源研报预计 , 国产运动及大众服饰品牌将显著受益:运动服饰赛道高度景气 , 安踏、李宁有望加速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大众服饰出现国产替代趋势 , 海澜之家、森马、太平鸟等预计将争夺H&M、优衣库、Zara市场份额;高端服饰品牌认同提升 , 比音勒芬、地素时尚继续维持高速增长 。
▲中国运动服饰市场份额 , 数据来源:Euromonitor
国潮崛起早已是大势所趋 。 近几年 , 国内服装消费市场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 国货越来越受到Z世代欢迎 。 他们不再盲目崇洋媚外 , 而青睐优质国货 , 推动国产快时尚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 。
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海外市场接纳度的提高 , 促使中国品牌奋起直追 , 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出海机遇 。
借势乘风破浪的品牌有李宁、安踏、波司登、太平鸟男装等 。 它们登上国际时装周 , 与设计大咖合作、推出IP联名款等 , 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
商务时装Lily早在2005年就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 , 新秀UR也在2018年出征东南亚、英国 , 正面迎战快时尚巨头Zara等 。
虽然H&M事件 , 为国产服装品牌的反击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 但若想真正成为穿越周期的全球性品牌 , 最终的秘诀只是两个字——专注 。
波司登就曾在多元化上栽过跟头 , 2007年上市之后其便开始进行“四季化、全品类”布局 , 结果2015年净利润萎缩到1.32亿元 。
情势危急之下 , 波司登不得不收缩战线 , 大规模闭店 , 并于2018年重新聚焦羽绒服主业 。
此后 , 波司登在科技、品质、设计上不断下功夫 , 内外兼修 , 变身潮牌 , 畅销72个国家 , 成为新一代“国货之光” 。
2020年上半年 , 波司登收入46.61亿元 , 同比上升5.1% , 其中主业羽绒服收入提升18% , 占比64.1%;多元化服装业务占比仅为0.7% ,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