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治理水患和经济恢复有何关系?康熙:将治黄保运列为治国头等大事

经济是一个国家或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 , 国家强大与否 , 亦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 每当经济崩溃 , 军事的强大也难以维持 , 国家政权便陷入无法挽救的危机 。 中国历代王朝 , 每至灭亡 , 都与经济的崩溃联系在一起 。 民以食为天 , 没有或粮食匮乏 , 人民生活难以为继 , 社会就会动荡不定 , 便会加速国家政权的灭亡 。 这些 , 都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
说起来容易 , 做起来却不是件易事 。 顺治朝十八年 , 力图恢复封建经济 , 到顺治十七年五月 , 即世祖去世前半年 , 户部奏报:“国赋不足 , 民生困苦” , 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 , “皆由兵马日增之故” 。 战争仍然是经济恢复的最大障碍 。 而经济的困难已使清朝统治集团惶恐不安 。
以顺治十七年六月为例 , 自春至夏一直干旱无雨 , 世祖不得不向上苍“祷雨” , 他在“祝文”中写道 , 因雨不足 , 他“昼夜忧惧 , 不敢宁处” 。 他所“忧惧”的是 , 干旱而使“田苗枯榜 , 必将发生“饥馑” , 百姓动乱 , 势必动摇清朝初建的统治 。 经济困难引起世祖内心的恐慌 , 溢于言表 。 经济困难带来的后果 , 甚至比战争遭到失败更为深刻!
【历史故事】治理水患和经济恢复有何关系?康熙:将治黄保运列为治国头等大事
文章图片
圣祖即位初 , 国家经济与财政状况尚未根本好转 。 “钱系军国急需” , 但各省“拖欠甚多” , 征收上来的“甚少” 。 除了各地方官玩忽职守 , 或有侵挪等原因 , 主要还是民穷 , 难以完成应缴的钱粮 。
还有些地方 , 经战争破坏 , 经济尚无恢复的迹象 。 就拿辽东地区来说 , 清入主中原18年后 , 这里还是“荒城废堡 , 败瓦颓垣 , 沃野千里 , 有土无人 , 全无可侍 。 ”在靠近边海地带 , “黄沙满目 , 一望荒凉”;辽河以东 , 原属经济发达地区 , “城堡虽多 , 皆成荒土” , 如盖州、凤凰城、金州等地 , 不过数百人 , 而铁岭、抚顺 , “惟有流徙诸人 , 不能耕种 , 又无生聚 , 只身者逃去大半 , 略有家口者 , 仅老死此地 。 ”这一幅凄凉的景象 , 令人触目惊心 。 表明经过明清战争后 , 残破如故 , 没有得到一点改善 。
在封建社会 , “国之大计在农” , 而农业之好坏 , 又取决于雨水是否得宜 。 自顺治以来 , 特别是中期以后 , 水旱频生 , 农业连年歉收 。 对农业关系最重的是黄河 , 从顺治元年夏开始 , 黄河几乎年年决口 , 清廷征发民夫堵塞 , 却是屡塞屡决 , 黄河改道 , 到处冲决 , 数以万计百姓的生命及财产遭到严重损失 , 清廷虽尽力镯娠 , 却无法满足需要 。 黄河泛滥 , 陕及准河 , 而与之相联的大运河也同时被冲 , 遂使“运道中梗” , 南北交通断绝 , 南方钱粮不能北运 , 国家财政大受其害 。
【历史故事】治理水患和经济恢复有何关系?康熙:将治黄保运列为治国头等大事
文章图片
几个世纪以来 , 南方经济成为北方的依靠 , 所谓“天下财富莫盛于东南 , 亦莫竭于东南” 。 到清代 , 这一经济格局仍没有打破 。 由于黄河、淮河的水患 ,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上的漕运受阻 , 农业的主要生产地区中原和江南广受其害 , 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 影响到清政权的稳定 。
圣祖已深感问题的严重性 。 他亲政后 , 就把三藩的政治问题与河务、漕运的经济问题列为他首先解决的三件大事 , “夙夜廑念 , 曾书而悬之柱上” , 时刻不忘提醒自己 , 尽全力加以解决 。 他把治黄与漕运提到治国、安定天下、巩固政权的高度来认识 。 治河即治国 , 道理即在于此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 。 从开天辟地 , 它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 用自己的乳汁 , 哺育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 , 最终凝聚成强大的中华民族 ,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它以博大的胸怀 , 汲取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 ,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 , 汇成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 向着四方 , 向着世界辐射 , 发出灿烂的光芒 。 中国历代王朝皆仰赖它的滋补 , 不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新篇章 。
【历史故事】治理水患和经济恢复有何关系?康熙:将治黄保运列为治国头等大事
文章图片
不容否认 , 黄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 。 它带来的祸患 , 不知给历代造成多少灾难!它在上游地带 , 流经崇山峻岭之间 , 不能为大患 。 但一出龙门 , 至河南荥阳以东 , 地势平衍 , 水势顿减 , 流速缓慢 , 从西北黄土高原裹挟而来的大量泥沙 , 沉积下来 , 河床积高 , 甚至高出地面 , 如河悬在天上!每当夏秋雨季 , 河水溢出 , 冲决堤岸 , 淹没大量农田 , 城乡两岸人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