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治理水患和经济恢复有何关系?康熙:将治黄保运列为治国头等大事( 二 )


历代为治理水患 , 前仆后继 , 已出了艰巨的努力 , 虽收一时之效 , 却无法得到彻底根治 。 先人治河的基本方法 , 就是加高增厚堤坝 , 堵塞决口 , 对于泥沙的淤积 , 则无能为力!黄河如一匹难驭的野马 , 随时奔流 , 数改变河道 。 到北宋熙宁年间 , 一次大水 , 使黄河改道 , 经江苏淮安府 , 与淮河汇流入海 。
在黄、淮汇流处 , 又与运河相接 。 运河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人工水道 , 自北京至杭州 , 长达两千多里 , 成为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 隋以后 , 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 成了历代的财富之区 。 建都于北方的唐、宋、元及明、清历朝 , 京师所需都依赖南方的供应 。 运河一变而为隋以后各朝的生命线 , 把运河上的运输称为“漕运” 。
【历史故事】治理水患和经济恢复有何关系?康熙:将治黄保运列为治国头等大事
文章图片
运河与黄、准相连 , 也深受其水患之害 。 黄河东西流向 , 运河南北贯通 , 所以两河必然相交 , 不能回避 , 不能绕开 , 这样则可利用黄河的一段 , 作为运河的运道 。 问题是 , 黄河发大水 , 不仅倒灌入准河 , 使之泛滥成灾 , 而且又倒灌入运河 , 将其堤防冲坏 , 还把泥沙带人运河 , 致使河身变浅 , 不能行船 , 运输中断 。
北宋建都于开封 , 元、明、清三代皆建都于北京 , 粮食及其他物资取自南方 , 黄河的运输已失去重要意义 , 而运河则成为他们的命脉 。 以明代为例 , 至成化八年 , 每年从南方漕运40万石粮食供应京师 , 自此以后 , 即以此数为定额 。 清初 , 到康熙五年 , “国家每年挽运七省漕粮四百万石” , 运至京师 。 此后 , 长期保持400万石的数额 。
如果漕运中断 , 京师百官及军民的生活 , 就难以为继 , 陷人饥荒 。 所以 , 黄河与运河息息相关 , 治黄就是保障漕运畅通 。 如康熙四年三月 , 圣祖指示工部:“漕运关系国用 , 河道理宜严肃 。 ”次年正月 , 他对河道总督朱之锡说:“运河关系国家清粮 , 同时 , 也关系民生 。 治黄保运 , 实系国家治乱 , 不能不列为治国的一件头等大事 。 ”
【历史故事】治理水患和经济恢复有何关系?康熙:将治黄保运列为治国头等大事
文章图片
自明末崇祯以来 , 迄至康熙初年 , 将近五十年间 , 黄河频频泛滥成灾 , 为害日益严重 。 《清史稿》认为 , 黄河大患始于李自成率大军围汴梁 , 决黄河水灌城 。 考之历史 , 李自成决河灌城 , 时在明祟祯十五年九月 , 正值秋雨连绵 , 黄河水旺 。 开封在黄河南十里 。 李自成久攻开封不下 , 即挥军决开黄河大堤 , 汹涌的河水 , “势如山岳” , 咆哮奔入开封 , 从北门入 , 穿城东南门而出 , 流入涡水 , 水骤涨二丈 , 士民淹死达数十万!一座繁华的大城完全淹没于一片汪洋之中 , 仅有数处城堞时隐时现 。
黄河旧道“清浅不盈尺” , 难容滔滔洪水 , 河水便四处奔溢 , 将归德城断隔在黄河以北 , 邳州、亳州以下皆被淹没 。 这次决黄河灌城 , 后果十分严重 。 因为连年战乱 , 黄河堤坝失修 , 自此以后 , 黄河“屡塞屡决” 。
入清后 , 自顺治元年夏 , 黄河又回到李自成决堤前的故道 , 由开封北 , 蜿蜒东流 , 经安徽、江苏等省 , 与淮河汇 , 历云梯关人海 。 同年秋 , 在温县决口;顺治二年夏 , 考城、王家园决口;七月 , 又决流通集 , 洪水涌入运河 , 运道淤塞三年 , 流通集堵塞 , 黄河下流 , 势湍激 , 由汶上决入蜀山湖:五年 , 决兰阳 。
【历史故事】治理水患和经济恢复有何关系?康熙:将治黄保运列为治国头等大事】顺治之世十八年中 , 黄河几乎无年不决口!清廷穷于应付 , 防不胜防 。 统一战争正在加紧进行中 , 清廷实在拿不出经费 , 也难以调发流散的百姓 , 无力大治大修 , 不过是哪里决口 , 就在哪里整修一下而已 , 故水患无穷无尽 。 清廷屡经讨论 , 建议不少 , 却不能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