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为什么不可兼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原文( 二 )


为什么古代圣贤崇尚上古时期的社会 , 因为上古时期是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朴素的农业社会 , 人们想要生存下来便必须要通过协作 , 为了生存而团结伙伴 , 通过协作去迎合生存的欲望 , 这是人文精神的最原始形态 。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人们想要生存下来 , 变得简单了 , 不再需要全员协作了 , 这个时候欲望就不再满足于生存 , 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
欲望的结构变得复杂 , 伴随而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弱化 , 之后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也就来了 。人们学会了谋财害命、争夺权势 , 为了金钱和地位不惜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去铤而走险 。
这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 故不为苟得也” 。
而反观我们日常生活也是如此 , 很多人都喜欢喝酒 , 甚至有些人嗜酒如命 , 身体喝坏了依然舍不下酒杯 。他们不知道喝酒伤身体吗?
显然是知道的 , 为什么戒不了酒 , 因为他们对酒精的欲望甚于生命 , “故不为苟得也” 。
而同样 , 孟子还说:“死谁不害怕 , 但有时候与其难过的活着 , 还不如死去 。”
这里孟子不是在鼓励逃避现实 , 而是在提醒我们有些时候如果丧失了道义 , 没有了人格 , 羞耻的活着 , 那不如索性慷慨赴死 , 也不枉此生 。
所以自古便出了文天祥、岳飞、于谦等忠烈之士 。
孟子由对美食的取舍层层深入 , 谈到了生与死、善与恶之间取舍的大原则 。
他告诉我们是要摒除欲望与习气对纯明本性的影响 , 明了人伦世界的道义 , 看破生死的意义 。
如果做到了这样 , 任何人其实都可以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进行大取大舍的抉择 , 也就是所谓的“人人皆可为圣” 。
后面孟子又列举了一些例子 , 他说:“一筐饭 , 一碗羮 , 得到了就能活下来 , 没有得到就会饿死 。但如果吆喝着给别人 , 过路的穷人也不会接受 。如果用脚踢给别人 , 连乞丐也不会接受 。”
这就是宁可死 , 也要有自己的尊严 , 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如此的侮辱 。
孟子又说:“有的人面对万钟俸禄不去辨别是否合理就接受 , 要那么多俸禄有什么用呢?为了住豪宅 , 取妻妾 , 让穷苦的人感激吗?为了这些就随意接受了俸禄 , 那就真的是失去了本性了 。”
“万钟俸禄”在过去是非常高的俸禄了 , 大概感觉就是现在的年薪百万一样 。
我们试想 , 如果突然有人要年薪百万聘请你 , 你会接受吗?
诚然面对这种薪酬 , 所有人都会心动 , 但心动不要紧 , 要不要接受是否应该好好思考一番呢?
至少也要明白工作内容是否合理、自己能否胜任等等吧 。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本性与欲望的斗争 , 也就是鱼和熊掌的抉择 。
孟子苦口婆心这么半天 , 其实也就要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欲望而丢失了自己的本性 , 做人是要讲原则的 。
综上 , 这就是这篇“课文”真正的含义 , 我们给它扒透了 , 其实道理很简单 ,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 却有无数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
所以 , 谨记先圣教诲 , 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
原文:
鱼 , 我所欲也;熊掌 ,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亦我所欲也;义 ,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人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 , 一豆羹 , 得之则生 , 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 妻妾之奉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