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阳明5岁不会说话,老和尚一语道破缘由,爷爷巧妙化解

很久以前 , 浙江绍兴一个叫“王云”的男孩 , 5岁连话都不会说 , 家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哑巴 , 谁想 , 这天他在外面玩耍 , 遇到了一个老和尚 , 老和尚摸了摸他的头惋惜地说道:“是个好孩子 , 可惜道破了天机 。 ”
老和尚这是何出此言呢?一旁的人听得面面相觑 , 没过几天 , 这件事传到王云爷爷的耳中 , 听完后 , 他沉思良久 , 最后说道:“必须马上给孩子改个名字 。 ”
这个“王云”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王守仁”别名王阳明 。 说来也真是奇怪 , 爷爷帮他改成王守仁的第二天 , 5年没开口说话的他 , 出口即能出章 , 爷爷惊讶不已 。
王阳明笑着说:“我以前虽然不会说话 , 但是天天听我父亲读书 , 我早就记住了 。 ”他的一番话 , 让爷爷双眼放光 , 这孩子天赋异常 , 非池中之物 , 一定要好好培养 。
爷爷很快请了私塾先生 , 教他读书识字 。 王阳明总是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 经常把老师都问得哑口无言 。
【历史故事】王阳明5岁不会说话,老和尚一语道破缘由,爷爷巧妙化解
文章图片
比如他问老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
这么深奥的问题 , 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 , 老师简单地说:“读书 , 考取功名呀!”王阳明却摇晃着小脑袋 , 一脸认真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 , 我觉得天下第一等事 , 应该是读书 , 然后再做圣贤!”
从这里足以看出 , 王阳明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 屁大点的孩子 , 居然就知道长大后要做圣贤 , 他的小脑袋瓜整天就是不停地思考各种问题 , 有时对着门口的竹子都能看上一整天 , 他究竟是想些什么呢?有时候父亲都搞不懂他 。
父亲为了让他能像个正常人一样 , 压制住他的“奇思特想” , 给17岁的他寻了一门亲事 , 谁想 , 结婚当天 , 王阳明却是突然失踪不见了 , 这可是急坏了大伙 , 不知道的还以为王阳明这是要逃婚了呢 。
王阳明之所以会失踪 , 仅是因为他看到一位道士在打坐 , 然后就好奇地向道士请教一些问题 , 他听得如痴如醉 , 连结婚这样的大事都忘了 。
王阳明考取功名后 , 在朝延当了几年的官 , 就因为太过正真 , 喜欢说实话 , 得罪了宦官刘瑾被陷害 , 将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 , 那是一个人烟稀少 , 鸟不拉屎的地方 , 野兽横行 ,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 , 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饿死 , 或者被野兽吃掉 。
王阳明却并没有自暴自弃 , 他反而在想:“如果是圣人遇到我这样的情况 , 他们又会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他思索了很久 , 最后终于顿悟:圣人从未有过像我这样的经历 , 所以我们不知道圣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怎么做 , 圣人之道 , 也是由心境决定的 。 ”
【历史故事】王阳明5岁不会说话,老和尚一语道破缘由,爷爷巧妙化解
文章图片
总结起来就是这句话:圣人之道 , 吾性自足 。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 , 后来他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明善恶 , 知是非的 , 所以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 , 即“心即理“ 。
那么在龙场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 , 要如何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生存下去呢?
【历史故事】王阳明5岁不会说话,老和尚一语道破缘由,爷爷巧妙化解】王阳明思来想去 , 最终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就算是圣人也没有改变外部环境的能力 , 要想生存下去 , 只能让自己学会去适应环境 。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 , 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 他开始四处讲学 , 开宗立派 , 广收门徒 。
有一次王阳明的弟子薛倪问他:“天地间何善难培 , 恶难去” 。
王阳明说:“假如一个人要种花 , 那么花便是善的 , 草便是恶的 , 而如果要种草 , 那么花便是恶的 , 草便是善的 。 所以我们在“致良知”的时候也要时刻注意善与恶的转化 。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个观点形成了王阳明心学的主体架构 。
致良知是指:人心里都有一个良知 , 如果人用良知去为人处世 , 真真切切地循着良知去做 , 就能存善除恶 , 明白天理 。
这点看起来很简单 , 但做起来却非常难 , 致良知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知行合一 。
王阳明心学中关于良知的说法是“知善知恶” , 但善恶其实是相对的 。
王阳明将自己所悟到的智慧 , 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 他将自己的“心学”运用得炉火纯青 , 后来 , 朝延对他委以重任 , 本是一介书生的王阳明 , 走到战场 , 屡战屡胜 , 一次败仗都没有打过 , 他总能将对手的心思猜透 , 所谓知己知彼 , 百战百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