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 五 )


「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
文章图片
(图十二)宋徽宗 , 《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
文章图片
(图十二)宋徽宗 , 《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
文章图片
(图十三)宋徽宗 , 《雪江归棹图》董其昌题跋谢先生考证出董其昌所引用的“苏东坡赞王维吴道子画” , 出自前引东坡《凤翔八观》诗之一 , 是赞王维画竹之诗 。 论者喜欢将董其昌与苏轼相提并论 , 大概就是因为二人都崇尚王维 。 但与苏轼不同的是 , 董其昌对于宋元体现文人精神崇尚的墨竹类君子画 , 是一笔不画的 。 董早年也学过李昭道、仇英 , 他论李、仇时曾说 , “行年五十 , 方知此一派画 , 殊不可习” , 也就是说五十岁前是画过李、仇风格的 。 按他自己说是“苦” , 不画了 。 但仇英作画“耳不闻鼓吹骈阗之声” , 这般忘乎所以的投入 , 不正是董其昌追求的“以画为乐”吗?之所以不画 , 最大可能是不能画!没有这方面的本领 。 而所有将董其昌与苏轼相提并论的人 , 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董的南北宗名单中也没有苏轼 。 此外 , 董氏论画还有一些自相矛盾处 。 如论北宗不可学 , 但转眼又作别论 。 他信誓旦旦地将大李将军及二赵、马、夏、李唐定为北宗 , “非吾曹易学” 。 但对具体作画则说 , “石用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 , “若海岸图 , 必大李将军”;论画树 , 甚至马、夏、李唐都“皆可通用”了!说话没有准则 , 完全是出尔反尔 。
「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
文章图片
(图十四)(传)唐王维 , 《江山雪霁图》(局部)谢先生说董其昌“屡次谈到见过王维的画 , 看来都是后来的伪迹” , 所指就是原本无款的《江山雪霁图》〔图十四〕 , 从题跋可知 , 董其昌将此图定为王维的根据就是它与赵孟頫的《雪图》颇为相似 , 而董其昌认为赵孟頫是学王维的 , 因此他就将此图定为王维画了 。 从此他的南宗之祖便有了画作 。 他讲南宗画家代表是董巨和元四家 , 都同赵孟頫有关 。 元代及以后的画家之所以能画董巨 , 缘于赵孟頫的省减改造 , 元四家更是如董其昌所言 , 全因赵的“提醒品格” , 所以董的南北宗论 , 得赵的助力最大 。 但他的南北宗中都没有赵 。 因若将赵放在南宗 , 势必压在其上;放在北宗 , 他还不敢 。 对于赵的书法 , 虽然董其昌晚年承认“超宋迈唐 , 直接右军” , 是“书中龙象” , 但董一大半生都在贬赵而扬己 , 对同代前辈当然更看不上了 。 他学书没多久就不复将祝(允明)文(徵明)置之眼角!这种完全没有谦卑的言行 , 是非常让人反感的 。
「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
文章图片
(图十五)明董其昌 , 《集古树石画稿》(局部)
「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
文章图片
(图十五)明董其昌 , 《集古树石画稿》(局部)董其昌讲南宋文人画是顿悟 , 是“一超直入如来地” , 反对用工夫的渐修 。 但他在书法和绘画上都下过极大的工夫 , 所谓与古人血战 。 他说:“诗文书画 , 少而工 , 老而淡 , 淡胜工 , 不工亦何能淡 。 ”又说:“画与字各有门庭 , 字可生 , 画不可熟 , 字须熟后生 , 画须生外熟 。 ”书画都离不开熟 。 “不工亦何能淡” , 其中的熟和工 , 根本不是“顿” , 而是“渐” , 怎么就是一超直入呢?!故宫博物院藏有董其昌的《集古树石画稿》〔图十五〕 , 存世还不止一件 , 由此可知他曾对前代名家画的树石下过刻意临摹的工夫 。 这同他对书法的学习是一致的 , “晋唐人结字 , 须一一录出 , 时常参取 , 此最关要”完全下的是死工夫 , 与其倡导的一超直入完全是自相矛盾 。 这些问题 , 如果不能起董文敏公于九泉 , 那就只有从他信奉的禅宗中来寻找答案了 。 (本文授权转载自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2期 , 原文标题为“浅谈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 , 作者王连起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