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

谈到文人画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 学界几乎都集中地注意到三个人——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 。 但是 , 苏、赵、董三人的文人画理论是非常不同的 , 而且他们的审美旨趣、创作实践更具有明显的区别 。 本文旨在分析苏、赵、董三人在文人画发展中各自起到的作用 , 探讨他们为当时及后世文人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 中国的文人画 , 在世界艺术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 关于文人画的起源 , 因标准不一 , 说法也就不尽相同 。 如将之理解为文人作画 , 其起源就要早到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等;如果将作画的目的理解为遣兴适意、舒情自娱和托物言志 , 并提出评判主张 , 从而形成一种绘画思潮 , 并且冠名直接与文人相关而称作士人画 , 其始者就只能是北宋的苏轼苏东坡了 。 从历史的角度看 , 苏东坡在绘画史的作用 , 不下于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书法史方面 。 因为他的士人画即文人画观念的提出 , 使中国绘画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 因此讲文人画发展过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时 , 几乎都集中注意到三个人: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和明代的董其昌 。 如有的先生讲《中国绘画史上的董其昌世纪》 , 讲到文人画三个不同的阶段 , 就是以苏轼、赵孟頫、董其昌为“发端人”“中心人物”和“擎旗者”的 。 有的先生讲董其昌绘画创作 , 则认为“像他这样的人物 , 在中国历史上 , 只有元代的赵孟頫可与之匹敌” 。 有的先生讲董其昌的画论和画法时说:“在中国绘画史上 , 董其昌是继苏东坡之后最重要的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理论家 。 ”有的论者甚至说苏轼“这种以高逸人品为核心的‘不可荣辱’之艺术精神 , 经后人不断实践 , 至明董其昌 , 发展为文人画论的重要原则 , 成为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 。 但是 , 苏、赵、董三人的文人画理论是非常不同的 , 他们的审美旨趣、创作实践更有明显的区别 。 客观上三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同 , 主观上其个人的思想性格、甚至道德人品的差异也很大 。 尤其是在“高逸人品”和“不可荣辱”方面 , 苏东坡和董其昌根本不应该相提并论 。 东坡一生志存高远 , 心系家国 , 而且进退不改其志 , 荣辱不易初心 。 道德、文章、人格魅力冠绝古今 , 人以坡仙称之 。 董其昌仅以书画为人所知 。 以苏轼阳羡买宅和松江民抄董宦来比较 , 二人人品立见云泥 。 东坡即便被贬谪黄州、惠州 , 仍不忘百姓疾苦 。 他非常敬重蔡襄 , 但对其进小龙团茶事 , 在《荔枝叹》诗中亦进行不留情面的批评 。 而董其昌生于晚明 , 面对内忧外患 , 阉祸党争 , 《明史》称其“身自引远” , 但在船山弟子章有汉《景传斋杂记》中 , 则记董曾为魏忠贤书楹联、匾额、画画事 。 《康熙松江府志》卷四四“陆万里”条:“其昌少贫 , 尝作万里书市之 , 人以为赝 , 弗售之 。 ”这种因“贫”而志短作人伪书之事 , 不要说文人士大夫 , 就是平常百姓 , 一般也干不出来 。 本不想谈这些 , 只是不能容忍将董和苏的人品相提并论 , 不得已而发 。 下面就谈谈苏、赵、董在文人画发展中各自起到怎样的作用 , 特别是其相互间的区别 。 一苏东坡创导文人画 , 同北宋绘画发展出现的问题分不开 , 更同东坡本人的人品、才识和性格分不开 。 宋代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引起社会对艺术品的大量需求 , 加之绘画技艺的成熟 , 出现了大批以售画为生的职业画家 。 为满足市场需求 , 职业画家不仅创作题材受到约束 , 主观意愿的发挥也相对减少 , 画法因此也落入模仿、习气和程式化 。 《图画见闻志》记袁仁厚得前代画家画样而作画成名 , 当然属于模仿甚至抄袭 。 《画继》记刘宗道每创一稿 , 便画数百本出售 , 自然也使千图一面 , 趋于雷同 。 名画家赵昌的“折枝花” , 也多从“定本”中来 , 必然有程式化倾向 。 这种情形下 , 促使要按己意创作 , 以及题材、画法不受需求影响 , 甚至把诗文意趣引入画中 , 把书法用笔施于画法 , 以遣兴舒怀、托物言志为目的文人画应运而生 。 而有条件创导文人画论的人物 , 只能是苏东坡 。 因为北宋虽然有不少文人能画 , 如郭忠恕、文同、王诜、李公麟等 , 其艺术水平之高甚至不让当时最好的职业画家 , 但未见其有关审美主张的论述 。 东坡则不然 , 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 文、诗、词、书法诸艺术门类都具有极高的造诣 , 是宋代最杰出的艺术全才 。 而且东坡还将自己的诗文书法艺术思想 , 融会贯通到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中 , 实现其“自出新意 , 不践古人”的审美创新理想 。 在宋代 , 论艺术视野之广阔 , 是没有人能同苏轼相比的 。 东坡的文人画被其本人称为士人画 , 这同明清人讲的文人画是有区别的 。 他的“士人画” , 是同“画工”画对应提出的:“观士人画 , 如阅天下马 , 取其意气所到 。 乃若画工 , 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明确将士人画置于画工画之上 。 因为在宋代 , 绘画艺术已高度成熟 , 形似甚至神似 , 都已经满足不了以东坡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艺术家对绘画的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 东坡认为的士人画 , 是“能文而不求举 , 善画而不求售 , 文以达吾心 , 画以适吾意” , 这是职业画家如袁仁厚、刘宗道和赵昌们做不到的 。 甚至曾被东坡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也不行 。 “吴生(吴道子)虽妙绝 , 犹以画工论 。 摩诘(王维)得之于象外 , 有如仙翮谢笼樊 。 吾观二子皆神骏 , 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 这是东坡二十六岁签判凤翔府任上所作《王维吴道子画》中的诗句 。 东坡推崇王维“得之于象外者” , 就是绘画摆脱一切束缚以抒怀适意 。
「古代艺术」王连起|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上)